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陈岚):在全国上下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时,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也迎来了成立三年的重要时刻。从呱呱坠地到迈步向前,陕西自贸试验区用三年时间努力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管委会、各功能区也发挥各自优势为使命任务的达成添砖加瓦。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三年改革创新成果发布会现场 摄影 陈岚
联通海内外 构筑东西部枢纽走廊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能够加强物流运输保障力度,提升运输能力,确保物流顺畅运转。作为内陆省份,陕西虽不沿海也不靠边,但充分发挥中西部中心的区位优势,依托高度发达的铁路、公路、以及航空运输,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枢纽经济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2019年5月13日,陕西省首条亦是西北地区首条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首尔一西安一河内”正式开通,该航线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中韩、中越的商贸往来,引领陕西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大韩航空公司波音777货机在西安咸阳机场卸货 摄影 张力心
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陕西省国际客运航线达到88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城市;全货运航线达到27条。2019年全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38万吨,同比增长26.67%。2019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2133列、运送货物180.2万吨,分别是2018年的1.7倍和1.5倍,中欧班列(西安)常态化开行西安至中亚五国、德国等13条干线,在德国法兰克福、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等地设立9处海外仓,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
枢纽集散能力不断提高,客流货流双翼齐飞,随着陕西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的通道,“临空+陆运+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的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运输走廊正在这里逐步发挥功能。
优势产业打造对外开放新门户
新时代的对外开放,不仅着眼于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投资,更重要的是打造全局性、体制性的开放,为深入参与全球化提供制度支撑。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便积极发挥投资贸易、科教与人文、产业和制造业优势,建设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一带一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门户。
在经贸领域,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在外商投资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套表格、一口办理”;24项监管服务措施、“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模式;全国首创的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报关模式以及“通丝路”跨境结算平台,吸引包括美国康坦无害化农业总部、西门子创新工业技术中心等外资企业总部和投资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功能区则通过在美国、以色列、孟加拉等国设立的17家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站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枢纽。
据统计,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至今,区域内新增外资企业493家,注册资本28.4亿美元。2019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2476.32亿元人民币,占全省进出口总额(3515.75亿元人民币)的71%,陕西自贸试验区与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双试联动”服务贸易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陈亚平(前排右)为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研修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摄影 白雪
而立足陕西农耕优势的杨凌片区则先后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启动建设了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联合丝路沿线12个国家59所大学共同组建丝绸之路农业科技教育创新联盟,通过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累计完成119期2800余人的培训,尤其是“以标准化助推农业发展新模式”被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在杨凌片区建立的海外新型农业合作社、“两国三园”运作模式、创新农产品进口服务新机制下,不仅将海外生产的优质农产品进口到国内,还加速了“中国制造”的农机装备等走出去,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形成进出有序、优势互补的农业对外合作局面。
除大力开展对外经贸、产业合作外,陕西作为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依托深厚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的多个平台让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亮点频出。
外籍记者展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文创产品 摄影 柳洪华
莫物理中俄联合孵化器揭牌仪式 供图 中俄丝路创新园
外媒记者参观国际汉唐书院 摄影 李莹
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内,“秦渲云”——特色文化产业服务平台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在全国复制推广;沣东功能区创建的“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形成集信息发布、文物信息资源开放、智慧服务能力合一的跨时空、地域的中国文化宣传平台;沣东功能区依托西北大学创建的国际汉唐学院为多样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使之成为陕西自贸区文化自贸发展的有力引擎点;而陕西自贸试验区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以及依托国家“17+1”合作平台开展的海外办学模式,让教育领域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战略转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中俄丝路创新园则进一步让陕西探索了中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要素聚集加速流动经济发展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资金、人员等要素作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互利合作的重要纽带。陕西自贸试验区集聚这些要素,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辐射作用,不但助力陕西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并以此为中心大力吸引与有效配置周围地区的资源,实现要素的有效流动。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生产车间,由中欧班列“长安号”从哈萨克斯坦运回的小麦、油脂等农产品,在这里加工成面粉、食用油,然后销往全国市场。
灞柳基金小镇 供图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
在浐灞功能区内的灞柳基金小镇里,近300家基金企业入驻,管理基金规模达2000亿元人民币,金融业态加速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内聚集。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 供图 西安经开区管委会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设立的分销网络,隆基乐叶在马来西亚的生产基地都让陕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
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的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推介交流活动上,陕西向西北四省累计推荐70项改革创新经验;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动协同开放、创新发展的经验被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表扬;陕西自贸试验区制定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从创新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三个方面加强与省内各地市合作。
回望挂牌至今的3年时间,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165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其中聚焦特色试点任务方面累计形成创新案例370个,“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线上税银互动”等16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通报表扬,5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陕西省复制推广。
截至2019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57853家,其中企业38588户(含外资企业491户),新增企业注册资本7071.1亿元人民币(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8.4亿美元)。陕西自贸试验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助力陕西“三个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行动奋力前行的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动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