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2020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发展高开稳走
2020-05-07 17:29:3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石丽敏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陈岚): 近日,西安高新区公布2020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从其中可以看到,2020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27.15亿元人民币,实体经济总量占比达75%,实体经济从业人口近60万人,区域内实体经济持续保持高开稳走的态势,各重点领域产业发展也是亮点纷呈、成绩斐然,为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稳定做出重要支撑。

  双线作战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4.6%

  作为西安乃至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安高新区的产业经济尤其工业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西安高新区工业经济总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近2000亿元人民币。2019年,西安高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900亿元人民币,2020年1季度,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是西安高新区工业增加值还是增长了14.6%,对地方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到60%;信息技术服务业依然完成营业收入200亿元人民币。

  这些数据的取得源于西安高新区各级部门始终和企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千方百计给政策、出实招,把好监管关、服务关、健康关、关爱关,全力扶持企业复工复产,让经济发展“不停步”。

  据了解,在西安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一季度,全区“五上”企业已复工1313家,复工率100%,复工总人数约30.9万人,工业企业产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的95%以上。

  (原创 有修改)西安高新区2020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发展高开稳走

  西安高新区内企业恢复生产 供图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

  从业人口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数据背后是该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程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安高新区精准施策,全力破解“稳就业、促就业、扩就业”工作难题,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实体经济从业人口近60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17.5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口6.73万人,生产性服务业(不含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从业人数30.6万人,对区域“保就业”贡献巨大。

  项目兴区 工业投资较去年同期增幅达83.4%

  如今,走在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集贤园、长安园等园区,随处可以看到相关工业投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据了解,2018年—2019年,西安高新区累计投入工业项目370项,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60亿元人民币。而2020年1季度,西安高新区工业投资继续保持开局高走态势,投资额同比增长83.4%,总量占西安市比重达到64.1%。 

  据介绍,为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早日建成投产。西安高新区还围绕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出台《西安高新区“工建审批75日办结”实施方案》,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75日办结”为总体目标,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备案审批”“预审批”“联评联审”等创新制度,采取“审前服务”“承诺备案”“联合踏勘”“线上审批”等举措,不断减环节、优流程、减材料、缩时限,加快促进重点建设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实业立区  特色产业带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企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当前,西安高新区坚持实业立区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制造业、信息服务和技术研发为主,商务服务、物流运输等为辅的实体经济结构,同时还形成了以半导体、通信、汽车、生物医药和新能源制造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以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物流运输等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体。

  从西安高新区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工业经济中,半导体制造、通讯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占比达68%,其中,半导体制造业占比26%、通讯制造业占比17%、汽车制造业占14%、生物医药产业占11%。而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通信服务和软件信息服务,两者占比达到了65%。

  西安高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当前发展态势,2020年西安高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预计实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将接近80%。下一步,西安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实业立区、产业示范的发展模式,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4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原创 有修改)西安高新区2020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发展高开稳走

  西安高新区工业经济各行业经济总量占比分布 供图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

  (原创 有修改)西安高新区2020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发展高开稳走

  西安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经济总量占比分布 供图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