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全方位推进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
2020-09-18 10:07:19来源:央广网编辑:王菲责编:石丽敏

  央广网西安9月17日消息 2020年9月15日下午,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分论坛——下一代AI芯片产业发布暨Chiplet产业联盟启动成立圆桌会议上大咖云集,业界领袖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除了论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家更期待着一款重磅产品的发布。

  “我宣布‘启明920’AI加速芯片正式发布。”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马恺声话声刚落,全场已是掌声雷动。这款诞生于西安高新区的芯片可面向高能效的低速无人车、AGV、计算机视觉加速等AI应用场景,不仅在我国芯片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于西安高新区加快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加快“硬科技”研发只是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示范区的一部分内容。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把发展“硬科技”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出台多项政策、打造优质生态,全方位聚力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在“硬科技”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上一马当前、率先垂范。

  明晰目标路径 到2023年基本建成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硬科技”是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一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支撑,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西安高新区一直非常重视“硬科技”发展。成立29年来,西安高新区集聚了富足的产业、人才、科技等资源,这些先天条件为“硬科技”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而西安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则成为推动“硬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先后发布《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产业规划》、《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重大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政策》等,全力支持“硬科技”产业化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快人一步、敢为人先,永远都是西安高新区的基因和精神。为了进一步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2020年6月,西安高新区率先启动了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并发布《西安高新区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23)》,明确了以“123489”的总体思路为指导及到2023年基本建成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的“硬”目标。

  根据《建设规划》,西安高新区将举全区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硬科技发展模式及制度创新经验,产生一批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的硬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一批硬科技重大创新示范项目,打造一流硬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叫响“全球硬科技”大品牌。而根据西安高新区“两个率先”发展战略,到2025年,西安高新区将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硬科技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硬科技企业超过3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硬科技技术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硬科技上市企业超过30家。

  “123489”总体思路即,以“支持硬科技研发——畅通硬科技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做强硬科技产业”为核心主线;突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链融合”;持续推进“转化一代、突破一代、探索一代”三代技术,率先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八大强链行动,落实九项重点任务,打造一流硬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发动创新引擎 全面提速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

  西安高新区在推进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出台了一系列“硬核”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硬核”项目,发动创新引擎,全力加速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

  在硬科技研发方面,西安高新区启动建设了一批与产业强关联性的大科学装置和高能级的硬科技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包括中科院授时中心、阿秒大科学装置等;成功研发出新一代眼人工晶状体、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启明910/920两代人工智能加速芯片、首套GPS芯片组、首个全球无线通信安全国际标准等一大批全球领先的硬科技成果,基础研究布局持续完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硬科技企业培育方面,西安高新区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硬科技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举,规模壮大与能力提升并重。据介绍,近3年,西安高新区已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100余家。目前,西安高新区有效期内高企达2513家、科小企业累计认定突破5000家;推广“西光模式”,累计培育305家典型硬科技企业。

  坚持走硬科技与金融互乘放大发展之路,也是高新区推动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抓手。为此,西安高新区出台了《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发展若干政策》、《西安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硬科技”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安高新区关于加快推进重点拟上市“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专项政策》,加强对硬科技企业上市的支持和帮助力度。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先后创造了全省年度首家上交所上市、首家创业板上市、首家科创板登陆、首家“精选层”挂牌等多项全省第一,上市硬科技企业4家。

  2020年9月15日,西安高新区更是发布《西安高新区打造“硬科技创新人才”最优发展生态10条支持政策》称,对硬科技创新人才按其个人贡献给予每人每年最高200万元人才津贴;对经评审的硬科技创新人才创业项目,在运营方面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支持。该政策还在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培植发展沃土 让“硬科技”持续迸发无限能量

  对于建设硬科技示创新范区而言,完善的创新生态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也尤为重要。为此,西安高新区按照“政、产、学、研、用、金、介、才、媒”九位一体的格局,加快构建硬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创环境、营智环境,打造更强动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具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态系统,让硬科技迸发出无限能量,创造无限可能。

  为加速硬科技成果转化,西安高新区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式创业孵化体系,建成国内首个“硬科技”孵化平台——中科创星,打造众创载体总计154家,总面积达751.49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4家,众创空间77家。

  同时,高新区深化打造硬科技创新平台,聚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重点领域,现已支持打造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型研发平台311个,其中国家级44个,支持建设空天动力研究院、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186个。西安高新区还进一步加快探索和西安光机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一体化融合发展,扩大硬科技源头创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驱动力。目前,硬科技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设立硬科技并购基金、硬科技展馆等一系列硬科技相关的创新平台、孵化载体建设工作均有序推进。

  除了政策加持和平台的打造,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也是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道路上的一步先手棋。据介绍,为在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西安高新区成立了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专家委员会,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西电集团副总经理谢庆峰,天和防务董事长贺增林,铂力特总经理薛蕾,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等专家为专家委员会成员,为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出谋划策,助力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质效并提。

  一系列动作的推动,让西安高新区在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夺得先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硬科技成为西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43.62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第一。

  谈及今后关于硬科技的发展规划,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高新区将通过大幅提升硬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涌现硬科技企业群体、硬科技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形成硬科技开放创新生态圈、优化硬科技创新环境,继续做强“硬科技创新”大品牌、做大“硬科技创新”大产业、做优“硬科技创新”大生态,力争早日实现建成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的目标。

  未来已来,在全国率先建成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对西安高新区而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区上下将众志成城、团结一心,责无旁贷的扛起硬科技建设大旗,将其作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抢抓机遇,大干快上,率先把硬科技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助力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西高新样本”,做出“西高新贡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