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硬科技 积蓄硬实力 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创新大潮涌动
2021-01-04 09:57:26来源:中国日报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窗口,西安高新区成立29年来,聚集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为发展硬科技夯实了根基。2020年,随着“启明920”AI智能加速芯片等一系列硬科技重磅成果问世,以及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启动建设,高新区硬科技发展加速成势,区域发展硬实力倍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科技“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这是高新区乃至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努力目标。梳理2020年发展轨迹,西安高新区为了这一目标的努力与探索跃然纸上。

  发挥硬科技引领作用

  “抗疫”成果持续涌现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产业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但西安高新区却实现了逆势上扬。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安高新区GDP增长13.8%,占西安市总量超过25%,GDP增速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西安高新区逆势发展的动能何在?分析背后原因,政策保障是一个重要因素。为化解疫情影响,高新区出台疫情期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复工企业用工专项政策、支持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发展政策等,千方百计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支持。疫情期间,高新区硬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金磁生物研制出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快速核酸检测试剂盒,15分钟即可快速出结果;中科创星投资企业研发的“扎针神器”,将手臂置于血管成像仪下方,打开开关就能清晰照出血管,解决了医护人员因穿着厚重防护装备穿刺不准的难题;泰豪红外研发的人体温度筛查红外热像仪采用非接触式成像测温原理,人群通过时即可自动完成体温检测……

  疫情期间,这些硬科技成果都已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持续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助力。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战疫”背后,是西安高新区这几年的厚积薄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实力的一次检验,毫无疑问,西安高新区经受住了考验,并以“过硬”的科技实力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搭建孵化培育链条

  畅通企业发展渠道

  2020年,西安高新区先后有8家境内企业上市,其中中航富士达、康拓医疗、中熔电气等一半多企业均带有明显的“硬科技”属性。在高新区良好的孵化培育体系支持下,硬科技企业在这里实现了快速发展和有效成果转化。

  为确保企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举、规模壮大与能力提升并重,西安高新区建立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的硬科技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

  “从企业成立初期到后来发展的各个阶段,高新区对我们的支持是全方位的”,西安星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振军说,从2014年成立时的6名员工,再到如今的近百名员工和3000多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都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虽然公司体量小,但在跟高新区沟通协调时,一直都很愉快,从未感觉被怠慢”。

  除了建立梯度成长培育体系,针对科研创业人员在经营企业方面的弱项,高新区还推出“技术经理人模式”,全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融资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技术经理人模式”则是高新区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设立的衔接推动科研人员与企业经营者合作的中间力量。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技术经理人能够帮助企业量身选择适用企业吸收应用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家,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帮助高校和研究院的成果找到应用场景。目前,“技术经理人模式”也已作为改革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

  此外,高新区首个硬科技孵化平台——中科创星,也为畅通硬科技转化做出了重要探索。中科创星成立了专注硬科技投资的基金,设立了创业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等一系列科技创业服务项目。其中,定制化课程“硬科技创业培训营”针对性强,直击创业痛点,为不少科研人员向企业家转型提供了帮助。

  据统计,近3年来,西安高新区累积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1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余家;推广“西光模式”,累计培育硬科技企业305家。优良的孵化培育体系,让硬科技企业成长路径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得以进一步畅通,一个创新活力足、产业生态优的科技新区,正已傲人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打造硬科技良性生态

  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通过政策支持、产业落地、资金扶持、平台搭建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打造硬科技发展的良性生态,激发硬科技发展创新动力,使硬科技企业茁壮成长,让硬科技IP更加鲜明。

  为完善“硬科技”发展顶层设计,西安高新区启动《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23年)》,提出“123489”总体思路,并先后发布《西安高新区硬科技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西安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制定《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重大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政策》《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

  与此同时,西安高新区探索与西安光机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融合发展新模式,组建硬科技发展研究院、硬科技产业集团,推动硬科技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并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费用GDP占比超过6%,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催生了一大批硬科技成果落地。目前,西安高新区已聚集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提质增效明显。超宽禁带氧化镓功率器件、超高强韧镁基复合材料、物联网核心芯片等业界领先硬科技成果的问世,以及海创园项目、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比亚迪智能终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也让人们对西安高新区刮目相看。

  西安高新区是硬科技的重要承载地,也必将成为硬科技产业新高地。今年6月,西安高新区乘势而上,全面启动创建首个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未来,西安高新区将高举硬科技创新大旗,充分发挥现有科技资源禀赋,以率先启动创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硬科技影响持续扩大,到2023年基本建成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让硬科技迸发出无限能量,创造无限可能。(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