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2021-01-04 10:12:5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半坡遗址前厅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半坡遗址保护大厅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姑娘”雕塑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鹿纹彩陶盆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骨针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变体鱼纹彩陶盆 本报记者 李妮摄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指甲纹陶罐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何宇摄

【中首 图】一方水土 萌动的文明之光 ——西安半坡博物馆能看到什么

  半景画

  从西到东,渭河由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奔向黄河的怀抱,千万年来,涛声不息。渭河在岁月深处流淌,看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在渭河支流浐河的东岸,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丰产。人类文明的童年故事,就书写在这方热土之上。

  在渭河的见证下,半坡人营建的聚落茁壮成长。勤劳智慧的半坡人在彩陶上画出人面鱼纹,告诉来者:他们是大河的儿女,他们创造的文明是大河文明。渭河的波光浪影里,闪烁着萌动的文明之光。

  “穿越”六千年 看半坡人的一天

  2020年12月29日,西安半坡博物馆里的游客往来穿行,徜徉在骨针、尖底瓶、石斧、甑等一件件展品之间。这些珍贵的文物跨越六千多年的时光,向人们传达半坡时期史前文化的声声回响,讲述早期中华文明在渭河臂弯里的成长故事。博物馆展厅里的一组蜡像,还原了半坡人的生活图景,唤起人们对先民的想象。

  那是六千多年前的一个清晨,白鹿塬下,古木参天,流水潺潺。一缕阳光唤醒了安宁静谧的半坡村,远处的空山鸟鸣被半坡村的喧嚣人声覆盖,全新的一天开始了!半坡村的女人们身着麻衣走向附近的农田,田野中的粟米长势喜人;村边的林子里时不时有獐子、斑鹿一闪而过,村里的男人们带好弓箭、石矛、石索,“全副武装”前往林子中布下罗网,等着猎物前来撞个满怀,好让村里人饱餐一顿;年幼的孩童走向低矮的灌木,采摘酸甜可口的浆果;也有人前往河边,半蹲在浐河的河滩里,挑拣可用的石头进行打磨,制造工具;游鱼跃出河面,半坡人掏出骨质鱼钩,跃跃欲试……辛勤劳动的号子、追赶猎物的呼喝、孩童玩耍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

  待到太阳西沉,女人们放下农具,用尖底瓶去浐河边取水,把水倒进陶甑里,生火蒸粟。村庄里次第升起的炊烟和天边的绚丽晚霞向孩童们传递归家的信号,一捧捧浆果被他们带回家。再晚些时候,月亮升起,男人们也扛着猎物回来。村中巨大的房子边上,灶坑燃烧的火焰中弥散着鹿肉炙烤的香气。在氏族首领的主持下,半坡人在互相议论着今天的收成和明天的打算。月亮升上中天,半坡人和他们的村庄,在河流的水声中,进入新一轮的沉寂。

  “半坡人看似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其实蕴藏着很多重大的考古成果。”西安半坡博物馆讲解员王阿婷指向面前一枚似乎不太起眼的骨针说,“这枚骨针在六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后穿线的孔仍然清晰可见,即便和今天人们使用的钢针放在一起,除了质料的不同外,很难找出差别。”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用手边的工具,试图通过打磨的方式,制作一枚类似的骨针,结果花费了8个小时。工作人员说,目前,对于使用石质工具的半坡人如何在直径不足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如此细小的针孔,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定论。

  《庄子·盗跖》中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半坡人,以血缘为纽带,以女性为中心,依赖氏族,过着原始公有制生活,世世代代生长于此、劳动于此、创造于此。在原始农业经济下,维持氏族生活的重担落在妇女身上,她们农耕、制陶、纺织、缝纫,为氏族的兴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维系母系氏族社会的支柱,这正是繁荣的半坡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

  与半坡人的心灵对话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著名学者郭沫若如是描述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

  烧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半坡聚落居住区的东面是集体制陶区,在这里,半坡人借助土与火创造出大量式样繁复的图案——千余件陶器中,竟没有一件图案是完全一样的。简单的线条层层叠叠,几何图案如梦似幻,勾勒出半坡人独特的审美取向,诉说着他们还不曾被后人破译的宗教密码。

  均匀流畅的波浪线条,从上到下看,好似盛开的花朵;寥寥几笔,陶盆中的小鹿纹似乎有了生命,如若再让它还原到制陶时旋转的状态,盆中的小鹿便像是奔跑起来一般。更为常见的鱼纹,是半坡陶器中的常见主题,贯穿了半坡文化的始终。有学者认为,在原始社会,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不是纯艺术的目的,而是受当时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观念的制约,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新石器时代,只有有利于人们生存,能够增强氏族的集体感和维护共同利益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美的。因而,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鱼纹代表着当时社会集团的图腾。

  最受人们热议的是画在陶器上的人面鱼纹纹饰。这一纹饰,在半坡文化的多个遗址,包括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西乡何家湾等遗址中都发现过,但是半坡遗址发现得最多,也最精彩。截至目前,关于人面鱼纹的含义,先后出现过二十多种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一种解释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其中相对为人们所认可的解释有“氏族图腾说”“祖先形象说”“权力象征说”“巫师面具说”等。

  虽然对这些符号的意义目前还没有完全认识,但原始先民们使用各种不同的简单符号,用以标记他们对一定客观事物的认识则是确切无疑的。在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共发现了52种270个刻画符号,其中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占242个。

  半坡彩陶艺术虽产生于遥远的上古时期,却洋溢着青春活力。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珍贵科学资料,我们的祖先半坡先民们对中国文化史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半坡氏族的人们用童稚般天真的目光,好奇地观察着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通过彩绘纹样和器物造型相结合的彩陶艺术,我们仿佛可以与半坡人进行一场更深入的对话,可以对他们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世界一窥究竟。

  文明之光生生不息

  20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古城西安灞桥区的一片农田被规划建成西北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1953年初,修建纺织厂专用铁路线的路基时,轰鸣的推土机在半坡村北缘地段铲开了沉寂六千多年岁月的黄色土地,许许多多瓶瓶罐罐裸露出来,震惊了全国。

  西安半坡博物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著名考古学家苏东海曾评价说:“那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半坡遗址博物馆那样,建造那么宏伟的大厅把部落遗址科学地涵盖起来,从而开创了把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之先河。”事实上,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急需大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这并非易事。

  而今天,当人们走进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博物馆大门,看到馆内院中耸立的半坡姑娘石雕,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情趣。

  珍爱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永驻历史文化之光,辉耀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半坡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开展“史前工场”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利用纯天然、未加任何助燃材料的木料和火绒感受最原始的“钻木取火”;可以几人一同学习半坡人如何搭建起原始房屋;可以体验神奇的半坡尖底瓶怎么盛满水后在水中直立;可以亲手制作一枚陶埙,体验远古时期人们做陶器的过程……体验一番过后,有学生感慨:“先民的智慧令我们惊叹,我们如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雏形。”也有学生家长笑谈:“体验一番下来,野外求生从此不再难。”

  慕名而来参观半坡博物馆的游客王小莹,在返程途中发了一条信息到朋友圈:“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支流河畔,有一个古老的母系氏族部落,因发现于现在的半坡村被称之为半坡原始居民。半坡人是出色的乐者,他们有着风靡古乐圈的吹奏乐器——陶埙;半坡人是出色的工匠,国家博物馆文物中的‘大明星’——人面鱼纹彩陶盆,出自他们之手;半坡人是出色的语言学家,他们设计出的刻画符号,比甲骨文还早了三千年!我为自己是半坡人的后人而感到骄傲。”(记者 李妮 何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