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地合作、持续创新,最早5月就可上市 陕西大荔冬枣变夏枣
冬枣一般在每年10月至11月份自然成熟,而在陕西省大荔县,今年的冬枣最早5月就已上市,变成“夏枣”,其最高价格是正常成熟冬枣的30多倍。
前不久,在大荔县委、县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大荔首届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大荔冬枣开园仪式上,县委书记刘莉在讲话中揭晓了大荔冬枣变夏枣的秘密:硬科技支撑。
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首席专家李新岗教授,长期在大荔县从事冬枣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他指着成片的大棚冬枣对记者说,大荔冬枣的硬科技首先体现在设施栽培上。
大荔是我国枣树发源地之一,当地农民在开始发展冬枣产业时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成熟期遇雨裂果。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枣科学研究团队和大荔县红枣发展中心专家,创建了冬枣冷棚栽培模式,当年实现亩产值2万元,在当地引起轰动。第二年,这一技术便在大荔冬枣产区快速推广。
近几年,市场对冬枣的需求迅猛增长。为破解冬枣供应期短的难题,科研团队继续攻关,于2013年突破了日光温室(温棚)栽培技术,解决了冬枣提早成熟的难题,并形成了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双膜冷棚和普通冷棚等栽培模式,冬枣的成熟供应期从10月提早到5月,由露地栽培的40天延长到6个月。此后,科研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现了冬枣品质形成机制和成熟生理特征,为其优质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
第二项硬科技是培育健康土壤,提升冬枣品质。过去枣农用化肥较多,不仅降低了冬枣的品质,还造成土壤板结。从2015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险峰副教授带领团队,对全县1100多个枣园进行土壤养分测试,建立了“精准施肥专家系统”,增施优质有机肥,开发应用微生物肥。几年下来,化肥减施20%,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显著提升。
在朝邑镇平罗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明带领村民,充分利用就近的养殖场厩肥,建起了规模化蚯蚓肥生产基地,解决了枣园优质肥源问题。“土壤更健康,冬枣当然也更好吃了。” 赵建明得意地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大荔县密切合作,经过15年不懈努力,使大荔冬枣设施栽培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如今的42万亩,冬枣年产值超过60亿元。如今,大荔冬枣连续6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强,2020年品牌价值达到48.68亿元。(本报记者 蒋建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