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消息:近年来,渭南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渭南市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资源配置转向基层
近年来,渭南市出台了《渭南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化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
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2018年以来,渭南全市累计投入28亿元,在中心城市先后建成了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图书馆、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非遗馆等一批城市文化地标。渭南全市现有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10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基层。渭南市制定出台了《渭南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开辟“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公益+便民、文化+景区”总分馆建设模式,打造城乡一体、社会联办、一馆一特色发展模式,建成128个分馆,70个联办社会分馆,56个村、社区服务点。渭南全市形成了“市中心馆——县级总馆——镇办分馆、联办分馆——村社区服务点和社会服务点”的总分馆四级网络体系。
2018年以来,渭南市开展流动服务、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2800余场,服务群众465万人次;组织实施精品文化交流,依托“大地情深”、“春雨工程”等中省文化惠民工程,邀请国家级、省级优秀院团、文化名人、文化学者来渭进行高品位大型文艺演出和主题讲座,传授文化经典和优秀思想;组织渭南“非遗”“戏曲”等精品展演走出市域县域,实现公共文化交流互鉴、共建共荣;举办群众文化节、新春文化大庙会、乡村春晚等主题系列活动,让优质文化产品惠及人民群众。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今年以来,渭南市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承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演出,秦腔现代戏《家园》荣获“特别贡献奖”,秦腔小戏《哎呀呀》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群星奖”;创编的《李仪祉》《张富清1948》《枣花香》分获陕西省“文华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红梢林》《家园》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丰图义仓》《乡愁》《渭华星火》等列入文旅部重点原创剧目支持项目,获中省舞台艺术创作和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扶持资金1485万元;组织《脱贫路上》《包联帮扶》等60多部小戏和10部传统戏,深入全市435个贫困村和大中小学演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现场
普及文化服务艺术培训,探索服务新模式
渭南市成立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开展瑜伽、国画、书法、朗诵等54项课程,培训学员20万余人次,举办专题讲座60余场,场馆免费开放时间达12000小时,服务群众30万余人次;探索出“培训+成果展”的服务模式,展出群众学员书法、绘画、摄影等1000余幅作品,综艺节目60多个,参展学员2000余名,有力提升了群众文化的普及和欣赏水平,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热情和学习效率;与市妇联联合开办的“秦东美丽女子学堂”荣获陕西省“2015—2017年度全省公共文化群众文化品牌”称号;和渭南市教育系统共同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启动素质教育”的免费培训平台,被渭南市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让渭南的社会群众文化成果走出国门。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日渐提升
此外,渭南市大力推进精品文化展演和交流,打造了“黄河文化旅游节”“万里黄河看渭南”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主办了以“传承非遗创享美好”为主题的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向世界展现渭南“华夏根脉、岳渎相望”的独特之美;举办全国首届花馍艺术节、“剪刀上的中国节”全国剪纸艺术节作品展。《来自千年前的声音——唐·双鸾双兽葵花铜镜》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旅游电视周暨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国际电视周”好栏目奖和优秀短视频奖项。“华阴老腔”上央视、渡重洋、进景区、下基层,以关西大汉咏唱大河东去之慨,向世界展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华州皮影、宫里石刻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体现,今后,渭南将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为核心导向,通过系统化的资源优化整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产业、教育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华夏山水文脉汇聚传承地,强化创新发展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渭南公共文化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供稿 文/图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