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西安交大一附院紧急改造扩容的门诊血液透析室投入使用,为疫情下封控管控区透析患者就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保障。陕西日报记者 杨小兵摄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回望过去的一年,疫情防控经受住重大考验,健康陕西建设扎实推进,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医改和改善医疗服务取得新成效,“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保障不断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发展……2月15日召开的2022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总结2021年卫生健康工作的同时,对新一年工作划出重点——
2022年,我省将以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推进健康陕西建设,不断增强县域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聚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管理,大力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不断强化事业发展保障支撑为重点,让群众看病就医有提升、有改善,让群众健康保障有力度、有温度,奋力谱写陕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卫生健康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要精准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变化,持续推进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全域健康治理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满意度。”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宝琴在会上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
毫不放松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仍然是今后一年卫生健康系统的头等大事,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优化应急指挥平急转换机制,持续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首先,强化外来人员管控,对入境人员和工作人员实施“双闭环”管理,对中高风险地区来人严格排查、不漏一人,对外省推送的密接次密接和时空伴随人员,第一时间排查管控,严防疫情输入。其次,强化“早发现”能力,加密海关、边检、机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将机场、集中隔离点、定点医院周边居民纳入重点人员检测范围;对进口冷链食品、货物批批检测、件件消毒,对购买“一退两抗”药品人员加强监测、排查;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预检分诊、首诊负责制,切实发挥“哨点”作用。再次,强化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管控,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分类实施管控,对旅游景区、影院剧院、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严格落实限流、戴口罩、扫码测温等措施;对监狱、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特殊场所,倡导视频探视;对学校和培训机构,落实晨午检登记、缺课缺勤报告等措施;对隔离点,严格落实“三区两通道”和闭环管理要求;对医疗机构,加快发热门诊规范化改造,完善院级、病区、班次三级院感防控管理体系。最后,强化能力储备,在流调方面,推动完善公安牵头的“三公”流调协作机制,按照省级300人、西安300人、其他市200人、县(区)100人的标准,储备充足的流调队伍,加强业务融合和能力培训,人人要考核、县县要演练,确保“随调随用”;检测方面,按照24小时完成1轮大规模核酸筛查要求,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和采样检测队伍储备,畅通采、送、检、报环节,健全省级核酸检测数据系统,提升省内统筹调度水平;隔离方面,各地要对现有隔离场所进行再评估,对不符合隔离规范要求的,提前进行改造,或利用公租房、宾馆酒店、闲置学校等改造储备一批隔离场所,达到每万人20间隔离用房要求,并建立预排名录和启用顺序;疫苗接种方面,我省3—11岁和60岁以上人群免疫覆盖率还较低,要加大家校协作和社区(村)网格化摸排,提高“一小一老”人群接种率,实现应接尽接,同步持续推进重点人群加强免疫。
与此同时,要强化突发疫情处置,坚持“逢阳必报、逢阳即管、接报即查”,实行提级指挥和扁平化管理,特别是疾控、医疗系统要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以更高水平、更高效率、更低层级、更小成本、更短时间扑灭疫情。此外,强化医疗救治,提升救治水平,周密制定疫情期间孕产妇等特殊患者以及胸痛、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诊疗预案,提高120、12345等热线办理效率,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不得随意关停医疗机构或发热门诊,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由停诊、拒诊。
扎实推进
健康陕西建设
持续实施健康陕西行动,强化量化考核,融合推进健康陕西17项行动和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实现健康陕西行动阶段性目标。其中,包括继续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专病专防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工作,加快推进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切实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健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干预长效机制;以近视防控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肥胖、心理、脊柱侧弯、学校传染病防控等学校健康;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继续开展无烟机关、无烟医院、无烟家庭建设;持续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积极推动国民营养计划与合理膳食行动。
同时,持续抓好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建设,加强国家卫生城市、县、乡镇新标准新办法培训,做好卫生城镇创建和巩固提升工作,积极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活动和第34个爱国卫生月活动。
此外,持续加强职业健康保障,继续推进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持续提升职业人群健康素养。
不断增强
县域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按照“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发展路径,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建强“五大中心”,推进“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持续做好省际省内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加大对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帮扶力度;推动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公立非公立机构共同参与、医防有机融合的签约服务新路径,遴选加强一批中心卫生院能力建设,有条件的要建设二级医院,打造县级区域医疗副中心;持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保持县镇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和能力达标。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进一步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加强对“三类重点人群”精准帮扶,及时消除因病因疫风险因素,做到动态管理、动态清零;按照“两定一加强”,将大病专项救治政策落实到位;做实做细重点慢病签约、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加强脱贫地区健康危险因素控制,实施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改善行动,提升健康乡村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参照国家疾控局“三定”方案,适时组建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整合组建新的省疾控中心,及时补齐各级疾控机构人员缺口,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稳步推进市县疾控体制改革,加快理顺工作机制;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相关科室,探索医疗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以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和各级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包括推进传染病智慧化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在全省各企事业单位逐步推广卫生员制度,在各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健全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拓展专业、社会、部门异常信息报告渠道,探索完善监测、风险评估、预警等标准方法。
完善重大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快2个省级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10个市级传染病院(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每个县至少有1家综合医院设立传染病区,严格建设标准,建立以省市专科医疗机构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为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哨点”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体系。
聚力推动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快优质资源布局和扩容,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全面探索陕西医疗服务能效提升新路径;扎实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12个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加快推进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建设,发挥三级公立医院领军作用,促进省市县镇医疗资源一体共享、协同发展;出台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指导加强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健全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的激励机制;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推进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省级医疗技术管理平台建设,加强限制类医疗技术和手术分级管理;强化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管理,推进公立医院总药师制度落实落细;通过“精准预约”“一站式服务台”等举措,集中精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持续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着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5G+人工智能”发展,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云平台,以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享、费用一站式结算、电子病历及电子健康档案跨区域查询等业务应用场景为“牛鼻子”,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水平。
切实加强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管理
深入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敬老文明号”创建和“敬老月”、“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等活动,扎实推进“智慧助老”三年专项行动和双百“银龄行动”,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立足卫健行业职责,扎实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达到50%、三级中医院康复科设置率达到80%、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30%、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达到80%,积极构建“健、医、康、护、宁”五位一体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持续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全力做好生育养育服务,依法稳妥推进三孩生育政策实施,研究出台生育、养育配套支持措施;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优先支持公益性托育机构发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托育服务;加强托育机构审批和监管,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着力提升妇幼健康水平,持续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一体推进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继续落实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产科、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水平;深入实施“两癌”筛查、“双筛工程”和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全面开展母婴安全和儿童健康提升行动,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大力实施
中医药强省战略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强省中长期规划,实施中医药重大工程,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西医“旗舰”医院落户陕西。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创建一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搭建秦创原中医药创新协作平台,打造“政产学研用”立体联动的创新生态。巩固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加快省级中医药特色康复示范中心建设。加强省级名医传承中心、中医学术流派及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扩大“长安医学”影响力。
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秦药质量提升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监测网络,加强陕西道地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构建中医药现代产业链,做强做优秦药品牌。
不断强化
事业发展保障支撑
强化科研和人才培养,加强卫生健康适宜技术应用监管,培育一批技术拔尖、能力出众的医学科研创新团队;规范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落实“两个同等对待”,探索医校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探索建立“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积极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培育计划”;继续为县及县以下招聘医学类毕业生,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
强化综合监管,继续完善综合监管工作体系,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卫生健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实现多元化监管;深入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落实专门机构或专班专人职责,切实加大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力度。( 陕西日报记者 杨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