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让文化成为发展的最靓底色
2022-05-17 17:57:4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陈锵责编:高岗

  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的富平县,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底蕴深厚,境内风光独特,是一座承载了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富平县大胆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为群众创造触碰文化、感受文化、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机会和平台,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覆盖全县的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精彩。 

  城市书房让书香溢满频阳大地

  人间最美四月天。温泉河柿园广场,微风拂过,吹着河边的大槐树,树下的城市书房里,安静的环境,“沙沙”的翻书声,让忙碌了一整天的情绪褪去浮躁。

  “不忙的时候,我就喜欢带孩子来这里,享受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他对读书的热爱。”在陶都坊城市书房,陈女士一边抄着笔记,一边低声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书中的故事。说起这个书房给自己心灵带来的惬意,陈女士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陕西富平:让文化成为发展的最靓底色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3152913

城市书房 供图 富平县委宣传部

  陶都坊城市书房位于富平城市运动公园,是读者的“精神家园”。

  “在阅读之余,我们还为前来陶都坊的阅读爱好者免费提供饮品和点心,为老年朋友提供不同度数的老花镜,为小朋友提供定制背包,丰富市民朋友的阅读体验。”陶都坊图书管理员赵娜娜说道。据了解,陶都坊城市书房现有藏书310余册,旅游杂志、经典刊物、儿童经典绘本、中外艺术等书籍应有尽有,还特设了《富平年鉴》《红色富平》等富平当地刊物。

  在富平,还有百余个像陶都坊这样的城市书房。

  截至目前,富平县城市书房已建成开放120处,正在建设20处,涉及酒店、超市、售楼部、旅游景区、广场、书店、医院、政府机关等地,基本覆盖了富平县全境。

  文化“轻骑兵”让红色文化浸润群众心田

  “我们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以顽强的革命精神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在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金银花扶贫产业园里,干部学院教师站在田间地头,讲述着红色小课,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激人奋进。

  在富平县有这么一支队伍,暑来寒往,他们背着挎包行走在田间小路,所到之处飘扬着悦耳的红歌,所及之地传颂着英雄的故事,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化“书面语”为“家常话”,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将党的精神传递。他们是由富平县文化馆志愿服务队和各行各业志愿者组成的“红色文化理论宣讲‘轻骑兵’”。

陕西富平:让文化成为发展的最靓底色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3153428

文化“轻骑兵”让红色文化浸润群众心田 供图 富平县委宣传部

  大地春忙,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樱桃园里传来阵阵铿锵苍劲的秦腔声。“再来一段,表演得太好了,我们边收樱桃你们边表演着节目,虽然是在劳动但一点都不觉得累,这节目表演得特别专业,这板胡声一起来我都想跟着唱上两段。”村上的樱桃种植户连连鼓掌,笑声不断。

  “嫂子,你要不要也来表演一段?”欢呼声络绎不绝,群众与演员的交流互动让田间地头热闹起来,呐喊声消除了劳作的疲惫。党的政策宣讲过后,“轻骑兵”又为村民送上了音乐快板、秦腔、板胡等表演。

  “我们组建‘轻骑兵’,就是要通过接地气、冒热气的文艺互动演出、红色文化宣讲等内容,把文化‘种’进乡村大地,让基层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群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真正的主角,使基层文化生生不息。”富平县文化馆负责人表示,“轻骑兵”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用行动将群众精神文化建设融入百姓之中。同时,他们还设有多项免费服务项目,涉及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有几十万人受益。

  非遗文化 让传统文明赓续传承

  “娘子,你身体尚未复原,独自下床,实实让人放心不下……”阿宫腔非遗传承人李曼满腔柔情似水地唱着阿宫腔传统曲目《白蛇传》选段,教室里的孩子纷纷化身成若干个小“许仙”,跟着李老师学起了戏腔里的语调,那气息,那节奏,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打铁花”是富平县流曲镇一项民间传统烟火表演,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中华铸鼎广场上,汇集了因“打铁花”慕名而来的游客,打铁花匠人伴着夜幕将铁水倾入木板,甩腰抡臂用木槌击打,将高达1300℃的铁水泼向空中,刹那间,火光四溅,绽放璀璨光芒。“太壮观了,打出来的铁花一下子散开,在晚上就像烟花一样,绚丽夺目,不虚此行!”专程从西安开车过来观看打铁花表演的游客高女士如是说。

陕西富平:让文化成为发展的最靓底色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3152831

打铁花表演 供图 富平县委宣传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传统工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柿饼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我们镇上几乎家家都在做柿饼,大家都希望将这一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这不仅是鼓起我们钱袋子的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富平县曹村镇大贾村返乡就业的小陈兴奋地说道,去年他们的柿子文化IP“小柿人”还入选了《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前不久,富平县相关部门分别为富平县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陕西绿秦柿业合作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挂牌,首批非遗就业工坊正式成立。这些企业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柿饼、琼锅糖制作技艺,让传统工艺制作成为群众创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非遗文化逐渐走向群众、走进生活,富平县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传承和公共文化在全县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富平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市级22项,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承单位1个。

  在全民阅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富平县多部门联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为打造中国北方最美县城提供动力和支柱。近两年来,已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600场以上,组织相关书法、美术、摄影、创作等文化采风活动520余场次,惠及基层群众近20万人。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今后,富平县将着重保障群众文化权利,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让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全县,让公共文化服务细致入微,让公共文化理念、手段和效能升级完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建设新气象。(文 卢琪 黎月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