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霍焱:光伏科技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2022-11-09 16:25:3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浚喆责编:高岗

  11月8日,以“引领科技新发展,开辟双碳新赛道”为主题的2022(第三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全球市场负责人霍焱应邀出席并发表《光伏企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演讲。

  光伏科技创新: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

  如今,在“一毛钱一度电”的光伏技术成本推动下,一场能源革命正在汹涌袭来。能源结构转型背后带来的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非化石能源之于未来,不亚于蒸汽机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近年来,光伏市场发展速度加快,产业链准备工作没有跟上,多晶硅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所反弹,但不影响光伏发电降本增效的总趋势。”霍焱表示,2021年6月,四川甘孜州正斗一期200MW光伏基地,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以最低价0.1476元/千瓦时预中标,创下国内光伏电站上网电价最低记录。

(附链接 国内光伏电站上网电价最低记录)隆基绿能霍焱:光伏科技助力“双碳”目标达成_fororder_图片1

大会现场

  过去十几年,光伏成本的大幅降低均离不开隆基绿能的贡献。这些引领技术包括:拉晶环节RCZ技术、切片环节金刚线技术、电池环节PERC和双面发电技术,以及组件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标准与应用。2021年以来,隆基绿能已经连续11次打破多种光伏电池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2022年上半年,隆基绿能研发投入达36.70亿元,占营业收入7.28%,研发成本不断扩大;2012年至今,隆基绿能累计研发投入超160亿元。本月初,隆基绿能搭载HPBC技术的Hi-MO 6组件全球发布,HPBC电池量产标准版效率突破25.0%,PRO版本效率突破25.3%。隆基绿能总裁、创始人李振国表示,这是其技术全面布局的结果,也是其内部多条技术路线“赛马”使然。

  实现碳中和的四个阶段:光伏占电力系统近50%

  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113.5亿吨,其中能源消费排放100.3亿吨,工业过程排放13.2亿吨,除开农林业碳汇抵消,二氧化碳排放最终总量为98.94亿吨。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将必须下降90%左右,一次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需要从目前的15%提升到85%以上。

  围绕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霍焱表示,隆基绿能对碳中和路径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致力于呼呼通过四个阶段推动目标达成,依次是:引进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发展抽水蓄能、提高化学储能经济性以及引入绿氢。未来场景中,我国将形成一个光伏发电为主的一次清洁能源,通过抽水蓄能、化学储能进行电力调节,同时通过制氢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洁能源体系。

  如今,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达成共识:氢能是实现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霍焱表示,按照隆基绿能的计算,目前电解水制氢每标方的氢气需要4.5度电,如果电力的成本控制在每方氢0.9元的水平,再加上设备的折旧、运维以及相对必要的资产回报率,把氢气控制到1.5元/方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以光伏制得的绿氢为二次能源,进一步扩展到交通、日常生活、建筑、化工等领域,助力社会深度脱碳,达成绿能社会。

  践行零碳梦想:隆基绿能打造行业样板

  2018年,李振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了“Solar for Solar”的理念,成为隆基绿能零碳梦想的开端。李振国表示,当清洁能源制造出更多的清洁能源,就可以承担起修复地球生态的任务,如进行大规模的海水淡化,把淡化后的海水引入到荒漠地区,荒漠有了水,就会有绿色植被,有了绿色植被就可以吸收固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个负碳过程。

  随后几年,隆基绿能不断加快在零碳征途上的脚步。“我们加入了全球气候组织RE100、EP100、EV100;同时加入了科学碳目标全球倡议(SBTi)。RE100的要求是到2028年,隆基绿能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电力必须是清洁能源。”霍焱表示,2023年,该公司将在保山建成第一个零碳工厂,目前该工作处在正常推进过程中。

  不仅自身的零碳步伐加快,该公司也已联合150家供应商发起《隆基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书》,呼吁供应链伙伴行动起来实现气候承诺;推动供应商开展绿色供应商自评,进行价值链温室气体核算,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发布“供应链绿色伙伴赋能计划”,通过碳管理赋能培训推动供应商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助力全行业绿色发展。

  此次大会旨在把握世界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行业标准为引领,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隆基绿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