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头窑局部(资料照片)。
冬日里,尧头窑景区,各非遗传习所人头攒动,绘有莲花、牡丹、菊花等图案的福字老碗,寓意天圆地方繁衍生息的黑釉老鼠罐展示出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澄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着力打造尧头窑景区,使这一民族传统技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一定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尧头窑陶瓷的大飞跃,让旋转的陶轮唱出新时代的鼓声。”陕西鸿运来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澄城县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振海说。
为使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发扬光大,澄城县制定了《尧头黑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级地方标准》,推动陕西鸿运来文化有限公司、澄城县尧头华盛陶艺有限公司等5家陶瓷实体企业顺利开办。在尧头窑景区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可同时容纳150人培训。
澄城刺绣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绣品极为丰富,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这里的刺绣图饰题材广泛,施针用线与配色不拘一格,充实饱满的构图、鲜艳强烈的色彩、流动飞扬的气势是澄城刺绣的特色。
“澄城刺绣以含蓄敦厚的东方美学法则,表现出令人震撼的特色,出自村姑之手的绝妙绣品倾注着群众对生活的热爱。我想把我的技艺传给下一代,让他们把人民的心声与向往绣下来,让这些绣品见证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好瞬间。”年过八旬的刘秀花说。
澄城县注重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在已有的“鱼戏莲”“蝶恋花”“龙凤呈祥”“凤芽牡丹”“石榴百子”等题材的基础上,融入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提高了澄城刺绣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2022年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澄城刺绣亮相活动主会场,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赞扬。省级传承人刘秀花被评为“中国艺术名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澄城刺绣被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美国集邮集团收录进“一带一路”世界邮票纪念珍藏册。(文 冯战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