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8.2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建设“博物馆之城” 西安将围绕“精”“惠”“智”“融”“特”做文章
2023-03-07 16:34:29来源:西安晚报编辑:赵浚喆责编:高岗

  近年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频频“出圈”,到众多新颖、奇特、小众的博物馆纷纷亮相,让人直呼:西安到底还有多少惊喜等着我们发现?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接下来还会有哪些举措?

  西安拥有各类博物馆159座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和古丝绸之路起点,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2009年西安市文物工作会议上,西安首次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构想,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2017年,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使其上升为西安城市文化发展战略。2019年,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2022年1月,《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从优化体系布局、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创新活力四个方面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截至目前,西安拥有各类博物馆159座,涵盖历史综合、红色革命、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科学普及等40余个类型。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达95%以上,全市(包含西咸新区)平均每8.2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

  从博物馆性质来看,西安市逐渐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主城区整体集中、城郊局部分散,形成了北部自然科学区、主城区历史文化区、南部自然民俗区三大博物馆区块。

  将培育10至15家龙头博物馆

  从一定程度上,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在质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博物馆陈设方式相对传统,馆城融合特色彰显尚不充分,科技赋能水平有待强化,文旅深度融合还需拓展提升。

  为了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下一步,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将围绕“精”“惠”“智”“融”“特”做文章,兑现城市文化价值,延续城市记忆。

  记者日前获悉,市文物局研究拟订了《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到2025年,以周秦汉唐为主题的博物馆群逐步有序开放,馆城融合更加紧密,文创产业大力发展,产品供给丰富多样,对外交流更为广泛,文化传播力不断提升,全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精

  实现大馆做强、小馆建优、微馆盘活

  重点培育龙头博物馆。加快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大馆提升,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院一院多馆、陕历博秦汉分馆等新馆建设,创建1-2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培育10至15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博物馆。

  全面提升区县博物馆。按照“一地一品、一馆一品”的思路,孵化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型专题博物馆。

  大力帮扶非国有行业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惠

  深化博物馆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

  实施精品展览工程。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推出一批时代主题突出、文化特色鲜明的精品展览,打造全覆盖、多层级的博物馆展示传播体系。

  实施教育传播工程。坚持以民为本,立足共建共享,开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博物馆教育和文化惠民活动。

  实施对外文化交流工程。依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塑平台等国际交流平台,深化文物“走出去”“引进来”,持续提升西安国际影响力。

  智

  资源数字化 管理智慧化 服务智能化

  打造文物数藏新业态。实施数字化牵引工程,推进西安文物数字资源和展示利用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数字资源开放共享计划,构建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体系。

  打造博物馆展示新场景。深度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线上展览、云上国宝、直播导览等系列数字化服务。推进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数字再现示范,为公众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数字文化产品。

  打造智慧化管理新模式。以服务观众为中心,以智慧多元为路径,以文化体验为目的,切实提升博物馆服务能级和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博物馆。

  融

  推动博物馆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抓文化IP打造。扩大文创产品开发跨界融合,打造以兵马俑、西安城墙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IP符号和品牌。

  抓文商旅融合。实施“博物馆+”战略,培育孵化“博物馆+历史文化片区”“博物馆+酒店”博物馆+商场”等文博创意产业,促进文商旅跨界融合。

  抓平台支撑。积极发挥陕文投、陕文旅、西安旅游、曲江文旅四大平台引领作用,推进建设西安中国文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激活消费动能,扩容消费场景。

  特

  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凸显城市风格

  优化博物馆总体布局体系。围绕“一核两翼”的文化空间规划,以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关中人文三大轴线,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博物馆之城”馆城肌理。

  构建地域特色展示体系。围绕“华夏之源”“周秦汉唐”“红色记忆”“生态人文”“工业遗产”五大特色,深入挖掘西安精神内涵和特色元素,打造专题博物馆群落,推动西安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创新博物馆与城市发展体系。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与西安市的发展规划、城市更新、区域改造、产业升级等紧密结合,探索完善“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路径,形成西安风格的城市气质。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记者 马昭)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