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蘸水面
4月8日上午9:30,2023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蘸水面大赛暨品鉴活动将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南广场举办。
一根蘸水面,一部种业史,地道的杨凌蘸水面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
在农科城杨凌,这是一道的地方特色美食,是用优质强筋小麦面粉做成的佳品。杨凌蘸水面由产自杨凌两所高校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市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面条好,劲道,弹”。而这碗“好面”的得来依靠于蘸水面多年以来的原料意识:“第一车间在农田”“好麦出好面”。
小麦品种好不好,对于爱吃面的“老陕”来说,衡量它的标准就是看做的面条是否筋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小麦育种专家也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个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包括大名鼎鼎的“陕农229”“西农979”“西农511”等。
优质、多抗的西农小麦深入人心,如今,陕西农村依旧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西农979,谁种谁富有”的谚语。
在科技的支撑下,杨凌走出了一条主食产业化特色发展之路。除了“咥饱,咥美”还要“咥安全”。蘸水面用的是上好的麦面,杨凌小麦品种磨成的麦面最为优秀。
“我们要致力于杨凌优质麦菜品种的利用、地道制作技艺的传承、优秀饮食文化的弘扬,凸显杨凌特色、形成杨凌品牌,让杨凌蘸水面走出杨凌、走向全国、推向世界”。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说。
“中国碗端中国粮”。黄淮麦区六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其中有四次出自农科城杨凌——这张小麦育种“进程图”,诠释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科技力量。
据悉,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农良种就在黄淮麦区广泛种植——赵洪璋院士主持培育的“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西农881”,李振声院士主持培育的“小偃6号”,宁琨研究员主持培育的“陕农7859”“陕农229”,接力成为50年代至90年代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起了主导作用。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托自有人才队伍和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深受农民和市场欢迎的本土优良品种。时至今日,通过国审的“西农979”“西农511”“武农981”“武农988”等优良品种,再次将国人的目光拉向杨凌这个“农科城”。
“好麦出好粉,好粉出好面”“地道的杨凌蘸水面既是‘产’出来,归根结底则是‘种’出来的。”(杨凌发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