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据西安国际港务区消息,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建成集聚速度高、规模大、种类全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救助。到2025年,全区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灾害防治、减灾公共服务显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国际港务区灾害预警科技创新中心。
据悉,“十四五”期间,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建立健全灾害监测制度,形成较强的多灾种和灾害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夯实防灾减灾现代化建设基础,提高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增加自然灾害救助项目,不断提高灾害救助水平。到2025年,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0.85%以内,年均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控制在每百万人口1.0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 1.3万人次以内。
加快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推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避雷、抗洪涝等技术措施,并提供有力支持;对新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和政府重大公益建筑项目以及需要提高设防等级的建筑,符合隔震技术使用条件的必须使用减隔震技术,鼓励其他符合使用条件的新建工程积极采用减隔震技术;对自然灾害易发区内的既有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危化品厂库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
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西安国际港务区加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道专业双巡查制度,强化两级值班、巡查、监测、险情信息报告专业化建设;面向城市内涝风险、地震灾害等可能发生的多发灾种,依托省、市监测技术,织密覆盖全方位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综合监测治理景区地质灾害点,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灾害风险信息获取能力网络,对各类灾害风险具有较为稳定的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和预警能力。
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提升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运作的效能,把“防”与“救”的责任链条紧密衔接起来,严守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安置、恢复重建等各个关口;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完善应急智能播报系统和5G网络,扩展社会传播节点,建立零延时预警机制,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西安国际港务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