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倡议》有望扭转土壤退化趋势
2023-09-20 17:33:1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娜责编:高岗

  9月19日,第3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开幕并发布《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杨凌倡议》。

  当天上午,同期举办的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高峰对话期间,来自缅甸农业、畜牧和灌溉部,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国际土壤学联合会,澳大利亚高产土壤合作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等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共同呼吁:遏制各种类型的土地退化和侵蚀,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

  “讨论和制定旨在防止土壤污染,防治土地荒漠化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联合措施极为重要。”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尼亚扎利耶夫出席论坛时表示,占欧亚大陆60%以上的上合组织国家要密切关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杨凌倡议》有望扭转土壤退化趋势

高峰对话现场

  遏止全球土壤退化刻不容缓

  由于自然力或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等土地退化过程,随着目前的生产、城市化和环境退化的形势愈加严峻,在很多地方被公认为是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咸海的悲剧家喻户晓。曾经是世界第四大封闭水域的咸海干涸,导致大片地区荒漠化,几百年以来的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种种迹象给全球土壤敲响警钟,遏制和扭转土地退化迫在眉睫。

《杨凌倡议》有望扭转土壤退化趋势

高峰对话现场

  尼亚扎利耶夫说,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问题也影响到上合组织大部分的地区。冰川迅速融化和水资源的短缺,加剧了这一状况。那么,尤其对中亚的干旱大陆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上合组织的所有成员国,正在遭受着各种类型的土地退化和侵蚀等问题。”尼亚扎利耶夫坦言,非常脆弱的山区地貌也不例外,这些趋势的后果便是农作物减产和粮食短缺,这样反过来又会对各国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壤健康问题是粮食和环境问题的交叉点,在上合组织内,这一问题已列入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部长级和专家级合作机制的议程。

  ji'xu建立全球土壤伙伴关系

  国际土壤学联合会主席康斯坦丁在发言中提到,每年12月5日的“世界土壤日”期间,国际土壤学联合会(IUSS)联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2000多场活动,目的便是让人们意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土壤正遭受着各种危害。

  正如欧盟土壤报告中所述,健康的土壤可以持续发挥生态功能,以供养各种生命形态,其次,健康的土壤可以满足人类需求,包括提供食物和生物质,吸收、储存和过滤水,转化营养物质,从而保护地下水体。

  国际土壤学联合会是促进土壤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应用,是一个全球土壤学家联盟,目标是促进土壤科学的所有分支,支持世界各地的土壤学家从事相应的科学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到土壤是需要可持续管理和保护的重要资源。

  “尽管土壤因隐藏在地下而经常被遗忘,但是我们的日常活动和地球的未来离不开土壤”康斯坦丁称。同时,他强调土壤具有重要功能,能够支持各国减缓或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

  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前主席雷耶斯·桑切斯认为,现在需要各国政府拿出承诺和行动,提出并采用必要的公共政策,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产食物,同时也是帮助公众了解为什么有必要保护土壤资源。

  《杨凌倡议》有望遏制土壤持续退化

  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作为首次在我国举办的高级别土壤健康领域国际会议,论坛期间,来自全球45个国家、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共121名代表齐聚杨凌,围绕“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提出以下倡议:

  一是加强黑土资源保护利用,构建黑土健康动态预警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

  二是推动盐碱土综合改良利用,推广“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三是提升红壤生产生态功能,全面提升红壤可持续发展潜力。

  四是促进低产水稻土改良利用,推进水稻土固碳减排和绿色可持续高效利用。

  五是推进黄土区域综合治理,确保黄土区域可持续发展。

  该倡议提出了土壤健康领域重点合作方向,凝聚珍爱土壤、保护土壤国际共识。陕西省地建集团董事长韩霁昌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分享中国土壤健康领域有关经验做法,为各国推动土壤保护利用提供经验借鉴。

  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是今年农高会的主论坛,本次论坛以“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为主题,聚焦黑土、盐碱土、红壤、水稻土和黄土等重要类型,旨在搭建政、商、学多方参与的对话平台,促进土壤健康领域政策、技术和经验交流分享。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