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推动国内大城市经济转型的主引擎。
近期,随着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正式通车,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开通运营,事关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城市群发展的西安—咸阳一体化,也迎来突破性进展。
西安地铁1号线咸阳西站。 咸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西安—咸阳一体化是陕西省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西安、咸阳于2002年签署《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21年来,两地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但是随着西安及西咸新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咸阳产业发展受到“虹吸”影响,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为了化“虹吸”为协调、融合发展,推动西安、西咸新区引领带动咸阳发展,近年来,陕西省成立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重点项目清单,西安、咸阳两市建立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级层面更是为西安—咸阳一体化重新“定调”——“要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更好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咸阳主体作用、西咸新区纽带作用”,继续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陕西省级层面这两年的部署要求,要充分发挥西安龙头引领作用,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向咸阳聚集,并明确要“推动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在咸阳落地转化,努力缩小咸阳和西安之间发展差距”。两市签署的上述备忘录也特别提到,要建立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支持咸阳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建立飞地经济机制,全面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竞争能力。
两地互相配合扶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明晰。
交通先行 打通城市大动脉
观察城市间的一体化深度,交通通达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切口。
9月21日,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正式开通初期运营,这条长度10.61公里的轨道,历史性地让咸阳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座迈入“地铁时代”的非省会城市,也让两座千年古都名城在协同交融中更加“亲密无间”。
“咸阳是我的家,而西安是我的生活。”在西安工作的咸阳市民林辉宇说,“现在时间成本大大缩减了,上班不用担心因为堵车而迟到,下班跟朋友在地铁沿线‘逛吃’一下,两座城市的亲人也能更多地相聚团圆了。”谈及地铁开通后的感受,林辉宇充满感慨。
双城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犹如人的身体,不是各个器官的堆砌,还需要骨骼支撑、血肉相连、血脉相通,交通的互联互通正是区域协同联动中最重要的“一根神经”。
着眼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西咸新区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与两市共同编制完成了《关中城市群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了“二十横十二纵” “十横十一纵”与西安、咸阳互联互通道路网络,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联通断档点,提升区域内外互联互通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
路通,心也通。“西咸新区范围内共规划了14条轨道线路,总里程约245.5公里。截至目前,1号线、5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一期已开通运营,运营总里程约66公里,真正拉近了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西咸新区管委会总规划师梁东说。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公共交通专线开通。 空港新城供图
构建高速公路快速连接系统,优化城际快速路网,实施繁忙路段扩能改造……近年来,西安市紧紧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充分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快推动西安—咸阳交通同网发展进程,更加畅通、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搭建。
——机场三期建设进展顺利。目前西安咸阳机场三期飞行区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53.17%。
——高速公路改扩建加快推进。京昆高速公路蒲城至涝峪段改扩建项目全长125.8公里,目前西安境内主线已建成通车。
——干线公路更加便捷畅通。先后建成了国道312、国道344、国道108、省道312和省道107等5条西安—咸阳“横向”通道。
——城市公交实现互通共享。2023年4月1日起,西安、咸阳公交卡实现两地互通、优惠同享,享受同等五折优惠,进一步提升了西安—咸阳通勤效率。
西安、咸阳两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步子越来越大,步频越来越高,助推西安都市圈核心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愈发畅通。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两地‘高效安全的公路交通网、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网、综合质优的航空运输网、同城同待遇的公共交通网’,全力推进公路、轨道、民航、公共交通等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发展,为两市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更优质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保障。”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斌科说。
公共服务提质 “加码”群众幸福感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加快一体化进程的硬支撑,融为一体的软环境也在加速打造。
“招聘岗位的工作地点在哪里?”
“岗位有哪些特殊的技术要求?”
“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怎么样?”
……
9月26日,西安—咸阳一体化重点产业联合招聘会在西咸新区秦创原人才大市场举办。招聘会现场,求职者认真询问,企业耐心解答,交流声此起彼伏,气氛火热。
这次招聘会共有100余家优质企业带来2367个优质岗位,为招才引智搭建“桥梁”。据统计,当日企业共收到简历1330份,直播带岗活动累计观看人次达24000余人。
“招聘会在各个环节都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设置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简历诊断专区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来自咸阳的求职者余先生说,希望这样的招聘活动多举办几次,为两地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西安—咸阳一体化重点产业联合招聘会。 郑飞 摄
类似举办招聘会的人才集聚服务只是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日前,西安市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强调,要站在市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干工作,促进城市间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何通过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一体化把人民生活品质提升起来,仍是西安、咸阳两地唱好“双城记”的关键课题。
在教育资源共享上,西安与咸阳组建了以15个西安市名校为总校、41所咸阳市学校为分校的优质学校教育联盟;咸阳市40所中小学幼儿园与西安市40所优质学校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
据梁东介绍,2017年以来,西咸新区共新建、改扩建学校143所,新增学位13.4万个,学校总数从托管初期的287所增至383所,组建“名校+”共同体108个,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入好园”的愿景已经变成现实。
在医疗卫生协同上,西安与咸阳共同建立医院重点专科联盟,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70%以上;在社保衔接上,将主城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188元,追齐了西安市标准。
政务服务方面,咸阳与西安实现29项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与西咸新区确定290项政务服务跨区办理事项,截至目前咸阳市已办理跨域通办事项2万多件,有效促进了企业跨市迁移和区域要素自由流动。
产业深度融合——最终解困之道?
作为国内领先的光芯片制造商,来自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杰半导体”)在去年底成为陕西第79家A股上市公司和第1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源杰半导体和隆基、海天制药、一方平康、泾渭茯茶等项目一起,已成为西咸新区与咸阳共同打造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的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
产业是城市发展主要经济支撑,是判断城市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首要指标。随着交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速度加快,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最终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大跨步的解困之道。从去年开始,陕西省级层面要求西安“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向咸阳聚集”,西安和咸阳两市也“支持咸阳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完成两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西安、咸阳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成绩显眼:
西咸新区主动发挥秦创原总窗口作用,主动对接西安19条重点产业链和咸阳“544现代产业体系”,按照错位协同原则确定“3+7+N”的产业发展方向;当前,与西安相关区县开发区已建成11个协同创新基地,咸阳飞地孵化器已实现企业入驻,彬州市高端能化协同创新基地成功挂牌;与咸阳加强在光伏、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茯茶等产业上的链式合作……
同时,西安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秦创原成为助推两城产业融合发展强有效的助推器,创新资源在西咸新区加速聚集:
今年上半年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7家,新晋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质子汽车、星环聚能),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35.29亿元……新增市级“三器”示范平台14家,位列全市第一。
这些市场主体的加入,为西安—咸阳一体化奠定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秦创原西安数据大屏。人民网 党童 摄
咸阳方面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科技创新资源,纵深推进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如设立西安—咸阳一体化计划、“揭榜挂帅”等创新项目,试行“前资助”“拨改投”“后补助”等多种支持方式,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争取陕西省科技厅支持,上半年57个项目获得2023年省级科技计划立项……
共建共享秦创原这个区域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让西安、咸阳产业通过这个科创平台深度融合,助力西安—咸阳一体化纵深推进,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成绩明显,问题也不容回避。目前西安咸阳两市相邻区域的基础设施在统筹布局和项目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科创企业落户、科创项目落地的数量还不足以支撑两市一体化发展,西安咸阳两市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破题。与西安相比,咸阳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差距较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推动构建交通圈、科技圈、产业圈、生活圈、生态圈于一体的西安都市圈,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整体地区竞争优势的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能否有效转化为“引领”效应,需要两市统筹布局、久久为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