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 陕西自贸试验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主阵地
2023-11-13 16:04:19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高岗

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 陕西自贸试验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主阵地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1113151404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功能区鸟瞰图。

从“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 陕西自贸试验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主阵地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1113151409

第30届杨凌农高会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展馆。

  今年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2013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挂牌运行。十年间,全国先后分6批陆续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这21个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十年来,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航运、人才等方面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站在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列,也积极服务了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1%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贸易,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到18.4%和18.6%。

  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六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实施,3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市场活力加速迸发

  自揭牌至今年8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11.47 万家,是设立前的4.5倍。

  10月11日,经过前期测试调优,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功能区“一业一证”服务平台在“西安高新政务”微信公众号上线试运行。这是全市首个实现全程“掌上办”“零见面”的“一业一证”服务平台,推动了“一业一证”改革从线下到线上的升级转变,标志着西安高新区“一业一证”改革进入新阶段。

  西安高新区“一业一证”服务平台以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化为导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采取“登录一个账号、填写一张表单、提交一套材料、数据推送共享、材料分类审批、证照邮寄送达”的方式,实现“一业一证”主体事项掌上申报、一次办好。

  该平台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支持企业群众个性化选择需要办理的事项,支持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支持同类型材料免于重复提交,进一步精简了申报材料,减少信息填报,让创业开店像网购一样方便。

  按照成熟一批、上线一批的原则,西安高新区“一业一证”服务平台首批上线了歌舞娱乐场所、游泳馆、书店、文体社团、洗浴店、电影院、游艺娱乐场所、网吧等10个行业。对暂不具备上线条件的“一业一证”主体,西安高新区将进一步优化事项标准及流程,逐步提高业务受理、办理等环节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度,及时上网运行。

  这是陕西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自挂牌成立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聚焦经营主体准入、准建、准营、准退等环节,开展全生命周期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推进“证照联办”“一业一证”改革,大力推行全程网办,在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省高院和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出台司法服务和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意见等政策措施,国际商事争端“融解决”等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法治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鼓励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区内工作,颁发全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设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助力企业发展。

  出台金融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36条等政策措施,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和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建设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日益显著。

  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的推出,让市场活力加速迸发。

  自揭牌至今年8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11.47万家,是设立前的4.5倍。今年前8月,区内新增企业17964家,同比增长39.3%,增速高于全省同期23.5个百分点。

  经贸发展生机勃勃

  今年前8月,陕西自贸试验区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占全省的25.4%;进出口总额约占全省七成。

  随着康佳集团在西安国际港务区设立生产基地,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

  “落户西安,康佳集团看中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借助中欧班列运输时效快、线路辐射广的优势,企业将产品出口到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开启‘一带一路’大市场。”陈钊坦言。

  奔流不息的中欧班列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综合成本更低的选择,还助力企业开辟更宽广的国际贸易空间。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超2万列,服务企业超1.65万家。

  9月6日,中欧班列长安号回程列车从爱菊集团北哈州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出发,满载着哈萨克斯坦的粮油产品,经过大约两周,最终抵达西安港。

  “目前,爱菊集团已建成‘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中外三位一体园区,在哈萨克斯坦签订150万亩订单农业协议,累计收购油料、小麦等货物近40万吨,直接带动当地就业1000多人。”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

  六年来,围绕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不断创新班列产品,实施了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搭建了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行了全国唯一的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2022年,陕西381家企业通过长安号进出口货物。

  六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建立全省统一的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出台《自贸试验区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暂行办法》,不断探索利用外资新模式,法国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德国博士力士乐等一大批外资企业相继落户。

  同时,在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服务功能,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等20多个功能性平台先后建成,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创新发展。

  自揭牌至今年8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24亿美元,占全省的35.4%。

  “试验田”上敢闯敢试

  3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10月15日,位于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物装运,机车穿梭,一架架飞机在这里起飞、降落。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空港新城通过建设空中货运走廊、打造国际贸易集散中心、创新通关监管模式等方式,加速构建辐射广、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航空枢纽和贸易物流大通道。目前,空港新城已累计开通客货运航线386条,其中国际航线104条,连通全球37个国家、76个城市。

  空港新城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从探索建立大型枢纽机场高效运转模式、开展“互联网+进口快件派送”跟踪、“一单式”空铁联运,到国际货物机坪“直提直装”、创新保税航油业务、144小时过境免签等举措,目前,空港新城功能区已累计形成创新案例65项,其中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六年多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大力开展特色化改革创新。“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等3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政务服务跨区通办”等10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路自贸”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深化“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建成“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大数据平台和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科创自贸”建设能级不断提升。依托秦创原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在全球设立12个离岸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出口技术3000余项。

  ——“农业自贸”示范作用不断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11家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成立了种业等6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在哈萨克斯坦等地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带一路”跨国农业全链条发展体系着力保障粮食安全等6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六年奋进发展,蝶变迈向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将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着力推进“丝路自贸”“科创自贸”“农业自贸”建设,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努力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文/ 商轩 图/ 袁景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