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 打造陕西跨越新“蓝海”
2024-01-29 17:21:19来源:陕西日报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原标题:“低碳”,打造陕西跨越新“蓝海”

“低碳”,打造陕西跨越新“蓝海”

一月二十五日,记者航拍榆林城投佰盛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项目。李旭佳摄

“低碳”,打造陕西跨越新“蓝海”

一月二十五日,在陕西凝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在生产预制构件。这些预制构件可用来组装装配式建筑。侯燕妮摄

  陕西是能源大省。2023年,陕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争做西部示范。近日,记者走进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榆林市、西咸新区,探索陕西从“追绿”“护绿”到“用绿”“创绿”中,扎实走好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的生动实践。

  百米矿井下,世界首创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及配套设备张开双臂“挖乌金”;

  高楼大厦间,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零碳供能为群众送“氢暖”;

  广袤沙地边,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现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

  ……

  作为能源大省,绿色一直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了追“光”逐“绿”谋未来,陕西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生态保障体系,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系统推进减碳降碳,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传统能源转型、新能源布局,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源行业正快速由“黑”转“绿”。目前,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基高端化工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为加快陕西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聚集起源源不断的动力。

  追绿:培育转型新动能

  “可怕的寂寥,可怕的荒旱。没有树,没有水,没有人烟,一声咳嗽都传出好远。”这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家老舍到榆林时的所见所闻。

  几十年来,榆林几代人与风沙和黄土顽强抗争。北治沙、南治土,全市林草覆盖率增至36%,860万亩流沙得到治理。陕西成为全国首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

  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陕西在“追绿”的路上步履不停,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36.3%,生态质量持续好转——华北豹在子午岭频频现身,野生大熊猫在秦岭出没,朱鹮在陕北高寒区“安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追绿、守绿的同时,陕西也从生态里不断“挖金”——渭北陕北苹果产业带的苹果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秦岭南北猕猴桃产业带的猕猴桃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陕南食用菌、陕北小杂粮等50余个优势特色产业硕果累累。

  逐绿前行,向新出发。绿色,不仅仅是生态优势,更是陕西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源泉。

  榆林煤、油、气、风、光、氢等能源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板块。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榆林如何解决开发和保护的矛盾?

  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就是榆林在转型升级路上给出的“答案”。

  高塔林立、管道纵横。1月25日,在位于靖边县的延长石油集团“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绿色循环集成创新”项目聚烯烃中心包装车间,一袋袋晶莹剔透的聚乙烯、聚丙烯树脂颗粒被源源不断送出车间。

  “我们将煤、石油、天然气3种原料进行工艺集成创新,弥补了煤制甲醇‘碳多氢少’和天然气制甲醇‘氢多碳少’的不足,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该企业生产计划部副经理谭光甫告诉记者,这些“工业大米”将被送到下游公司,制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产品。

  作为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建成投运国内首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近零排放”,废水回用率达97%以上,解决了能化企业高浓盐水处理的瓶颈问题。

  如今,榆林正处在转型发展、登高望远的重大窗口期,亟待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通过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打造‘西部氢谷’、推进煤炭有序减量替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等多项有力举措,全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榆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崔渊说。

  用绿:擦亮低碳新底色

  腊月里的陕北,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天寒地冻,呵气成霜。

  1月25日,在榆林城投佰盛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现场,一辆辆重卡将液体二氧化碳产品运往长庆油田进行地质封存。该项目是榆林市“三废”综合利用环保项目和碳中和产业延链项目。

  当前,榆林已构建起以煤、气、油、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和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然而,工业生产碳排量的上升,对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提出了更高要求,怎么破题?

  “我们回收上游煤化工企业的高浓度二氧化碳,经压缩、冷凝液化生产为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后,将其封存在油田地下2000米左右的地方‘变废为宝’。”该项目负责人李夏园告诉记者,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当前全球公认的最有效的减碳负碳技术手段。

  此外,这些“升级”后的二氧化碳还能应用于啤酒、碳酸饮料、农田种植化肥的生产中。

  为了将“乌金”变成“绿金”,榆林市启动减碳降耗3年行动;强化用能预审和能耗预算管理;实时监测715家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水平……通过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3大举措,积极探索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新路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1月23日,寒风凛凛。记者走进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同德佳苑小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暖气供应,这里“取热”不取水、供暖不冒烟,也没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这离不开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的应用。

  以2000万平方米建筑为例,相比燃煤锅炉供热,采用这种新型供热技术一个采暖季可代替标准煤约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6万吨,相当于种植712万棵树的全年生态补偿量。

  多年迭代,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实现了“取热不取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技术已应用在甘肃、河南、山西等传统供热区域以及长江流域沿线‘冬冷夏热’地区,市场反响良好。”陕西西咸新区创拓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禹新鹏介绍,目前,该技术在西咸新区推广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向省外推广面积为500万平方米。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综合发力,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持续打造“无煤城市”“无废城市”和“海绵城市”。截至目前,西咸新区累计推广海绵城市超23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超5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近2000万平方米、综合管廊144.8公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5.8%。

  创绿: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3年12月27日,西北最大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隆基绿能产业园3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正式并网发电。

  该项目总投资约1.45亿元,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3.56万兆瓦,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光伏产业形成上下游聚集发展态势。以陕煤研究院、拉普拉斯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纷纷落户泾河双碳光伏产业园,其中,龙头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8家。

  因创新而生的西咸新区立足比较优势锻长板、强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

  过去10年,西咸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15%,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在此背景下,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意味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副局长史倩说。

  近年来,西咸新区布局建设“3+7+N”主导产业,打造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主导产业链,着力构建“特色园区承载+重点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目前,西咸新区正处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获批碳达峰试点,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相关配套政策正在加紧制定中。”史倩说。

  随着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陕西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低碳零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强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据质量管理,全省63家发电企业顺利完成首次履约;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累计实现交易4736笔,成交额近19亿元……

  乘着新时代浩荡的东风,三秦大地上,能源化工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如今的陕西正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沿着高质量发展的大道阔步前进!(陕西日报记者 李旭佳 侯燕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