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花儿齐开放,绿树荫浓细草长,你看那红似胭脂白如雪霜,相辉映,处处生艳簇簇堆锦,暗生香……”3月28日下午,绿树掩映的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校园中,传出袅袅秦音,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的戏曲艺术家们,为孩子们进行着秦腔经典折子戏《火焰驹·表花》的导赏,学校秦腔社团的“小戏迷”们如痴如醉。
秦腔戏曲创作来源于生活,传承离不开百姓大众。近年来,伴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西安城中的秦声秦韵飘散的越来越远——通过“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戏曲进社区”等形式,秦腔唱进了校园、乡村、街区,从曾经单一的“城墙下的自乐班+剧社”观演模式,到如今“城中处处有秦腔”,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的西安城中,更加根脉深入地服务基层。只要愿意,人人都能通过亲身体验,在全新的“戏台”上,唱出生命的绵长韵律。
从“进校园”到“驻校园”
身着戏装、面映桃花,秦腔老师的演唱展示让台下的学生舍不得眨眼,在实训环节,争着登场的孩子们高高举起的手快要戳到天上去:走步、耍棍、手绢功……几轮下来还没有“抢到”实操机会的小朋友甚至憋红了脸,撅起了小嘴,“怎么还没到我啊!”
唱念做打中传播风雅古韵,一颦一笑间传承文化自信,这是青年路小学每周一次的秦腔社团课的“火爆日常”,“学校开设秦腔社团时,曾经担心会凑不够人数,没想到学生报名特别踊跃,大大超出了班容量,最后只能采取‘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学员。”青年路小学秦腔社团负责教师高齐鹏笑着说。
在全市校园深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校园特色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通过鉴赏、课堂观摩、沉浸体验、专家指导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秦腔艺术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仅2023年,就有500场活动在全市幼儿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展开,其中大量是“秦腔进校园”。
秦腔同样在不断走进西安高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中收获铁杆粉丝,陕师大学子由此拍摄了微电影《秦声正青春》,取材身边事,倾诉大学生爱上秦腔文化并利用传媒专业知识传播秦腔文化的心声。
伴随一门古老的艺术植入青春的心中,秦腔艺术在西安正悄然发生着从“进校园”到“驻校园”的变化——百年易俗社在新城区西一路小学建立的“秦腔艺术传承基地”,学生们排演的剧目在西安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戏剧组一等奖;通过与专业戏曲院校的携手,曲江第二小学、机场小学、文艺路小学等多所学校建立“秦腔教学基地”;西安高新第七小学组建“古韵秦音”秦腔社团已有近7年,培养多届学生,真正实现了秦腔艺术在校园的落地生根;今年,三意社与青年路小学正式共建“秦腔少儿传承中心”,将对社团孩子进行系统化教学……
日积月累间,一颗颗年轻的心对秦腔的感知不再是陌生,“我觉得秦腔比动画片还有意思,动画片只能在电视上看,秦腔是真人表演,有唱,还有武术,我最喜欢跟老师学舞兵器!”青年路小学二年级的崔瀚铎说。同是二年级的女生李梓墨则对秦腔的戏文更感兴趣,“跟诗一样,特别美。”
许多中小学力求学生对秦腔不仅了解,更有“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的深度认知,“秦腔艺术是西安城市精神的最佳艺术载体之一,它将大量优秀经典的中国道德故事和家国情怀予以弘扬, 引人向真、向善、向美。”青年路小学校长行璐说,“我们需要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秦腔文化,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传统艺术魅力,希望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架起联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学生们能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这些年,三意社每逢“戏曲进校园”活动都是组织最强阵容,表演最拿手的剧目。在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张崇学看来,秦腔艺术进校园,必须找到针对不同年龄层学生的准确切口,“给孩子们讲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讲灿烂历史里的爱国主义故事,讲古诗词和戏曲的关系,讲东方式审美和浪漫,讲孩子们课本相关联的戏曲人物,讲生、旦、净、丑的艺术特色,讲孙悟空的勇敢、猪八戒的幽默诙谐……。在同学们的心中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秦腔文化有趣的进入孩子们视野,生根、发芽,秦腔艺术的未来一定会山花烂漫!”
在城市中,来一场关于秦腔的“city walk”
3月29日午后,春风和煦。钟楼脚下的易俗社街区,虽处闹市之中,却让每一个踏入这里的人感受到一番悠然自得的文化韵味。
“白玉兰一朵一朵开得赛琳琅……”街区广场的露天戏楼上正举行公益惠民演出,易俗社演员把秦腔唱得热烈又应景,台下数百名戏迷跟随相和。不远处,彰显艺术雕琢的易俗大剧院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易俗社剧场交相辉映。
民间的、殿堂的、历史的——三座各有特色的舞台,犹如代表,见证着秦腔艺术在西安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的顾盼生辉。
面对新时代变化的审美风尚、新的观演关系,西安城中的秦腔艺术,眼下正通过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演出舞台,融入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当代人生活。
在这座城市,如今看秦腔的方式绝不只有过年时庙会的热闹和走进大剧院邂逅一场文艺盛宴——你可以在古老剧场体验古老剧社原汁原味的百年传承;可以在城墙脚下、美丽公园的自乐班里感受老西安人骨子里的热血;可以在白鹿原影视城里,看一场秦腔主题快闪;甚至逛着街,就能直接“灌耳音”。
海棠古木,戏台雕栏,浮雕诉说百年往事,在色同形异,在“老”与“新”相融的设计手法之下,易俗社文化街区将博物馆、戏台、剧社、潮流街区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逛吃逛吃”中感受秦腔。2024年2月,这里被正式列入陕西省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在街区,记者遇见从大连来西安旅游的杜楚生一家。把“秦腔CITY WALK(城市漫步)”做进了在西安游玩的一日攻略里,杜楚生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眼中,最好的体验西安人生活的方式。
“秦腔之所以能蔚为大观,经久不衰,除了台上戏曲艺术大家的艺术积累和情感寄托,更离不开每一处舞台。”戏剧评论家李想认为,让更多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传播秦腔,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营造舞台”,“在更多地方,用更多形式,让演员见观众,让剧目见观众——让更多人能‘相见’,才有‘相恋’的可能。秦腔的活力得以更好合奏起城市的声音,在黄土地上生生不息。”
有观众的地方 就有秦腔声
秦腔声响起在西安的校园、街区中、剧院中,同样伴随“戏曲进乡村(街道)惠民演出活动”深入城市每一个角落。“梆子一响,好戏开场,四邻八乡的乡党们拿着马扎、开着三轮,结伴而来,人山人海。”虽然历经无数舞台,但让西演·青年团副团长张涛印象最深刻的舞台,莫过于每次随团进基层的演出。
“2023年,我们团进行了167场基层秦腔惠民演出,高新、雁塔、灞桥、碑林、临潼、周至、蓝田等区县都留下身影。最多的时候一天11场,累吗?确实累!但是看到那么多观众,总特别开心。”张涛说。
秦腔是西安的城市旋律,惠民演出、送戏下乡、周末有好戏、戏曲大讲堂……这些近年来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常态化活动,既是西安秦腔人坚持的工作内容,也让属于秦腔的“流动舞台”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
被誉为“长在泥土里”的西安易俗社,不论冬夏下乡演出,尤其每年新春期间的走基层,是和老百姓多年不变的约定。演员们不畏风雪,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将好戏送进千家万户。“越是基层偏远的地方,越要有我们的足迹。”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
在三意社的“送戏下乡”中,侯红琴、杨升娟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总是亲自上阵领衔,“还记得2023年底一次在长安区南小张村的演出中,天很冷,但观众们特别热情,对我们来说,最好的风景莫过于此。”三意社社长侯红琴感慨。
带着思考让秦腔艺术感染更多人,张涛介绍,西演·青年团在基层演出的剧目设置、演员安排等方面下足功夫,除了名家献唱外,更为台下票友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邀戏迷踊跃登台,鼓励众人多才多艺的即兴发挥,增加板胡器乐演奏,“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只要你愿意,处处有舞台,人人是主角。”
作为基层院团的周至剧团采取了“背包剧团”的发展模式,在乡村田野找到了艺术天地,“周至有264个村,每年,我们都要把这些村至少走一遍,戏曲源于民间,秦腔根在农村,每年我们在基层演出近300场。”周至剧团团长王国权对每场演出如数家珍,“这些扎实的脚印,告诉我们观众到底要什么、爱什么。”
2023年,西安市在全市乡镇(街道)开展了近1500场戏曲进乡村(社区)惠民演出活动,演出同时依托“秦岭视云”APP进行云端播出,直录播率达到100%。村头、街巷、工厂、企业、网络云端……让秦腔能够更广泛的“被看到”、“被听到”。它在演员和观众彼此需要的双向奔赴中,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在今年新春期间周至县红旗村的一场基层惠民演出中,上午的《清风亭》遇到了气温骤降、风雨交加的天气,但台下人山人海的观众最初都不愿意撑伞,因为“怕影响后面的人看戏”。即便后来雨越下越大,仍几乎没有观众离开。“有这样的观众,我们咋能不用尽全力?咱要珍惜呢!”西演·青年团演员罗娜说。
“秦腔艺术有其魅力,但仍需要喜爱它的人们不断去投入、传播、推广。”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认为,陕西人喜欢唱秦腔,听秦腔,它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示百姓喜怒哀乐,“我们需要尽己所能,将大秦之声持续送到更多人耳畔,满足百姓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