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下,氢能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2024第二届西部氢能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丁奉这样说道。
在全球低碳化发展的共识下,寻求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必然选择。早在上世纪70年代,“氢经济”的概念便被首次提出,并认为未来氢气能够取代石油成为支撑全球交通的主要能源。
氢动力大巴
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定位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并提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氢能,正在全球掀起一场广泛且深刻的能源革命浪潮。
未来已来 机遇与挑战并存
榆林是陕西能源大市,更是中国主要能源供应地之一。仅煤炭探明储量就达1500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5。2023年榆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91.44亿元,成为中西部首个迈入七千亿大关的非省会城市。
榆林市夜景
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宣布了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也奠定了未来我国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的总基调。
与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榆林因煤而兴,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转型求变的压力。
然而,转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十四五”规划中,榆林主动砍掉了45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这对榆林工业带来的“阵痛”可想而知。
开弓没有回头箭。转型决心已下,可怎么转?往哪转?发展氢能及相关产业似乎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不错的答案。
从工业体系来看,榆林具有完备的煤炭、油气、电力、化工等工业基础,这为氢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化石制氢资源。
公开数据统计,榆林氢气总供应潜力约60万吨/年。其中,兰炭荒煤气提氢约45万吨/年,煤化工副产氢约9万吨/年,炼厂副产氢约1万吨/年,轻烃裂解副产氢约5万吨/年,未来总供应潜力可达100万吨/年以上。
氢能重卡
与之相对应,榆林市氢能资源应用场景同样十分广阔。每年300万吨到400万吨氢气在煤化工体系运转,2万辆短倒重卡在榆林境内运行。榆林推进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然而,氢能产业的发展仍是一条需要不断摸索向前的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气候政策研究室主任李继峰指出:“我国氢能产业链体系尚不完备,绿氢制氢和用氢场景的技术经济性较差,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高,导致绿氢产业链整体成本居高不下。”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基础设施完善,再到标准化体系搭建、产业链重塑。发展氢能产业这条路上充满了机遇,也处处存在着挑战。
立足当下 榆林发展氢能势在必得
2022年,陕西省发改委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为未来几年陕西省氢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024年8月15日,榆林市制定出台《榆林市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将氢能产业列为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每年拿出3亿元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可谓是诚意满满。
2022年12月31日,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致力于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推动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预计将于2030年实现每年500万吨氢能供给和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
截至2024年8月,总投资5亿元的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建成试运行;总投资达20亿元的府谷凌沁10万吨/年绿电制氢合成氨项目正在进行场平。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都是实打实的投入。
在榆林召开的第二届西部氢能博览会上,更是将氢能产业标准化政策解读、氢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展览等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纳入议程。
2024第二届西部氢能博览会开幕式 摄影 裴伊昕
陕西省也向外界宣布自9月1日起对安装ETC的氢能车辆全额免除高速公路通行费3年,并对高速公路上建设的日加氢能力500公斤以上的固定加氢站进行补贴。这为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运用再一次提供了政策激励。
面向未来,榆林将主动融入“榆林——延安——西安”和“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将氢能产业打造为引领传统能化产业升级、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引擎。
在氢能产业的赛道上,榆林已经成为了躬身入局的先行者。未来,榆林能否用实际成果交出一份绿色低碳转型的“榆林答卷”,还需拭目以待。(文/裴伊昕 图/榆林市委宣传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