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高水平建设陕西“第二粮仓”
2024-10-15 09:55:4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2023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位列陕西第一;粮食总产量253.9万吨,位列陕西第二;23项特色农业产业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累计创造和刷新了5类54项全国高产纪录……

  作为陕西主要的旱作农业区,榆林已从昔日“走西口”的荒芜之地成为陕西“第二粮仓”。

  10月11日,毛乌素沙地南缘。在“国字号”龙头企业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农场,分拣好的沙地土豆整齐排列。

  28年来,该公司潜心研究“一亩三分地”,通过种养结合、产学研一体、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让贫瘠的沙地里“长”出了现代化农业“果实”。

  沙地土壤贫瘠,漏水、漏肥等问题严重,丰收的“法宝”是啥?

  “我们将喷灌改造为智能一体化滴灌,实现了灌溉自动化、水肥精准化、操作远程化,节省了人力和水资源。”公司董事长郝光方坦言,每年可节约用水超30%、节约用肥超20%。

  榆林缺水。“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价值”是榆林市“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我们持续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分区域推广集雨窖、保水剂等六大节水模式,已建成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62.69万亩。”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苗霞介绍。

  和土地要效益。几十年来,榆林市北治沙、南治土,施展“十八般武艺”,通过玉米增密度、马铃薯标准化、良种选择等强化农技服务,在风沙草滩区推行“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灌排结合+生态防护”建设模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行“土地平整+四位一体+种养循环”建设模式,确保应种尽种——塞上150万亩盐碱地渐变丰产“米粮川”、北部沙地“变身”良田、南部旱地成为高产田。

  “2024年,榆林累计播种粮食1160.5万亩,在玉米生产优势区探索实施4个百亩以上‘吨半田’。”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君分享近年来取得的好成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250万吨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你瞧,玉米颗粒饱满、颜色金黄,今年的制种很成功!”10月12日,瞧着天色变暗,靖边县红墩界镇圪洞河村60岁的“金牌种植户”李生海加快手脚干活儿。

  李生海有20多年制种经验。因为和“家门口”的靖边县硕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了订单农业,夫妻俩管理着60余亩制种地。从“解决温饱”到“粮食安全”,他见证着陕西制种变革。

  走进靖边县硕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玉米种子烘干加工厂,只见工人正忙着对玉米进行烘干、加工、检验等。

  该公司技术负责人贾汉良有个“禾下乘凉梦”。“加工厂解决了以往因秋冬雨雪多,种子无法自然晾晒脱水导致发芽率低而报废等问题。截至目前,我们累计带动630户农户制种,每年可为制种农户增收1000万元以上。”贾汉良说。

  粮食安全,种子是保障。榆林市已建成占地228亩的南繁育种基地,入驻育种单位11家,成为全国唯一在南繁核心区建立基地的地级市。

  “2023年起,榆林每年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发展农业全产业链项目,朝着农业强市大步迈进,目前已形成以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为主导,以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等产业为重点的‘4+X’特色现代农业体系。”许君说。(陕西日报记者 李旭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