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利厅:“东西引黄、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形成
2024-10-25 16:40:1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记者 柳洪华):10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

  陕西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张斌成表示:“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力推进黄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系统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不断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陕西省水利厅:“东西引黄、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形成

发布会现场 摄影 柳洪华

  现代化水治理管理能力持续提高。陕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启动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印发石川河、漆水河等流域综合规划,全面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出台《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修正出台《陕西省实施〈水法〉办法》《陕西省实施〈防洪法〉办法》《陕西省地下水条例》《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积极推进《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出台,制定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6方面35项举措,流域现代化水治理法治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优化。陕西省政府批复印发《陕西省水网建设规划》,加快构建“两域贯通、三区互联、多库联调、五纵十横”的水网格局。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今年已向西安供水超1亿立方米,引汉济渭二期、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一批事关区域发展大局的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延安市、富平县被列入全国水网建设先导区。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水库1060座,总库容约117亿立方米,建成引提水工程4276处,各类工程总供水能力约135亿立方米,“东西引黄、南水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强化。陕西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起草《关于建立与人口和产业布局相匹配的水资源配置机制的意见》,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地下水保护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出台《陕西省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编制《陕西省落实跨市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工作进度计划》,印发18条跨市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完成省内黄河干流、渭河等13条江河流域27处水工程水资源调度任务;积极推进水权交易,港口抽黄达成全省首单跨行业200万立方米取水权交易;加大11个地下水超载县、15个超采区管控治理力度,超采县区地下水开采量由2019年的10.3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同期的8.55亿立方米。

  节水行动深入推进。陕西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在规划和项目审批工作中把节水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建成59所节水型高校、126个节水型企业和67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创新推进非常规水源、矿坑(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建立煤炭开采区地下水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全省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9.2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9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4,用水效率居全国第一方阵。

  水生态修复保护稳步向好。陕西建立陕甘川三省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开展河湖“清四乱”、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命名15条“陕西省幸福河湖”;制定印发《陕西省黄河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将陕西黄河流域6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纳入名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加大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3.4万座,入黄泥沙由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每年8亿吨下降到2021年以后平均每年不足1亿吨,全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由2019年的62.18%提升至2023年的65.99%,陕西绿色版图持续向北延伸,累计建成18个国家级示范园、27个省级示范园,探索出综合治理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种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模式,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