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以招投标“智能度”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
2025-02-06 09:12:16来源:陕西日报编辑:吴明玲责编:王菲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厅里的人越来越少,开标室越改越小,群众的满意度反而提升了。

  为啥?

  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李积文一语道破:“我们招投标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在全国率先实现“指尖”招投标,不见面开标率达100%;在全国率先开发交易合同网签系统,合同签订时长由平均30天缩短至10天;创新实行电子营业执照扫码认证,投标企业扫码就能自动导入企业信息……

  西安聚焦构建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招投标领域创新改革,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探索。

  强化数智赋能

  提高交易活动便利性

  西安经发集团经理助理袁宇飞发现,近几年,参与招投标的央企和外地企业越来越多。

  而这得益于西安不断以数字赋能提升招投标工作。李积文介绍,2022年,西安在全国率先建设智慧移动交易系统(西安交易APP),全国各地企业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招标文件下载、投标文件上传、扫码解密、在线开标,全过程参与西安招投标事项。2024年,西安完成移动交易招投标项目270个,近万家企业通过手机参与投标,交易额76.39亿元。

  “我们希望企业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参与开标。外地企业代表不用专程赶到西安,不需要坐在交易大厅里,可通过手机掌握交易市场信息、了解交易动态、办理交易事项,随时随地参与交易活动,从而大幅提高开标效率,降低投标企业人员交通、住宿、时间等成本。”1月22日,李积文说。

  “以前,在我们招标的过程中,投标企业要来送标书,受制于空间距离,投标的大部分是本地企业。”袁宇飞说,如今,这一限制不复存在。

  西安还在全国率先开发交易合同网签系统,实现合同在线签署、合同管理、合同存证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合同签订双方在线沟通、磋商、签订提供了平台,合同签订时长由平均30天缩短至10天。

  此外,西安创新实现电子营业执照扫码认证。交易平台与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库进行数据对接,投标企业可用电子营业执照扫码登录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电子签章、企业基本信息自动导入,解决信息填报工作繁琐等难题。

  推动模式创新

  提升交易活动公平性

  今年初,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标的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中心电梯项目在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这次的评标过程和以往不太一样。

  “以前评标时,专家都在同一个评标室。但这次,我们采取‘分散评标’的模式,专家随机抽取,专家评标席位随机分配,专家分散在不同评标室,独立打分。”该公司合同成本主管吴晨阳说,如此一来,评标过程的公正透明程度大大提升。

  招投标市场是否透明,影响着经营主体的信心。为了提升交易活动的公平性,西安在全国率先探索“暗标盲评”、远程异地评标、分散评标等举措,打出一套“组合拳”。

  “我们借鉴了高考阅卷的制度设计,推出‘暗标盲评’电子化评审系统,用数字化手段屏蔽投标人信息,专家在隐藏企业名称的情况下进行评审,有效解决评标专家打感情分等问题。”李积文介绍。

  同时,西安常态化实行远程异地评标,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与13个省份的50家交易中心开展跨区域交易合作,有效防范评标“打招呼”“找熟人”“暗箱操作”等问题。

  聚焦降低成本

  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如何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西安对开标模式、投标担保等进行改革创新。

  “由于西安全面推行‘不见面开标’,企业代表不需要出差,省时省力又省钱。”李积文介绍,2024年,交易中心开展“不见面开标”5431场次,节约交易成本约9500万元,不见面开标率达100%。

  不仅如此,西安还大力推进担保制度改革。以往,企业需要缴纳投标保证金。现在,只要有信用承诺就可以替代投标保证金或者减少缴纳保证金。2024年,西安51个项目采用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为投标企业释放资金约2550万元。

  同时,西安在全市推广电子保函,通过开发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电子保函系统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面向银行、保险、担保等保函机构开放。目前,23家保函机构在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电子保函在线申请、保函开具、在线提交的全流程电子化服务,有效化解纸质保函造假、企业信息泄露等风险。

  “西安秉持建设彰显法治思维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理念,将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资源交易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智慧化移动交易,努力提升经营主体参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和满意度。”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凯说。(陕西日报记者 李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