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伊始,榆林横山迎来了一项充满浓郁传统韵味的民俗活动——沿门子秧歌“闹社火”。随着震天的鞭炮声和欢快的锣鼓声响起,秧歌队伍挨家挨户进行拜年表演,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氛围。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在正月期间走街串巷,将新春的祝福与欢乐送到家家户户。
横山古水村秧歌队拜年
2月7日,横山区古水村文化广场上,秧歌队的队员们早早集合,他们身挎腰鼓,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彩扇,精神抖擞地出发。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古水村的这支秧歌队伍都会穿梭在村里,为村民拜年。今年,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60多名7岁至22岁的学生踊跃加入,让古老的秧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2岁的吴浩宇在爷爷的鼓励下,从县城回到老家,加入串门子拜年的队伍。他兴奋地说:“我特别喜欢打腰鼓,在学校的时候也学过,回老家给爷爷奶奶他们表演,我感到非常高兴。”放寒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吴浩涛也积极报名参加沿门子秧歌表演。他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将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尽管每天行程满满,但秧歌队的队员们始终热情饱满。
青少年加入了古水村秧歌队
一大早,古水村的村民们就将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门口燃起鞭炮,热情迎接秧歌队伍的到来。鞭炮声响过,秧歌队伍热热闹闹地涌进了院子。打头阵的是伞头,他们是整个秧歌队的灵魂人物,花伞在他们的手中灵活转动。伞头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热情,唱出即兴编就的吉祥话传遍整个院子:“新春来到福满门,古水村里气象新,秧歌拜年送吉祥,家家户户喜盈门。”
鼓手们站在院子一角,铆足了劲,敲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腰鼓队员们随着鼓点节奏,翻腾跳跃,打出了黄土地上的精气神,手持彩扇的队员们则像一群灵动的彩蝶,红的、绿的、黄的扇面交织在一起,在院子里形成一片绚丽的花海,热闹非凡。
村民们围在四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演正酣时,热情的村民还会端上装满糖果、瓜子的盘子,递在秧歌队里娃娃们的手中,嘴里念叨着:“娃娃们,辛苦啦!快吃点甜的,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娃娃们接过糖果瓜子,满脸都是高兴的劲儿。整个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浓浓的年味在村庄里弥漫开来。
“沿门子秧歌是我们陕北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看到秧歌队来拜年,心里特别高兴,感觉这年才过得有滋味。”古水村村民吴伟云说。
沿门子秧歌是横山农村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凝聚村民情感、传承乡土文化的纽带。古水村秧歌队组织者吴文根感慨道:“沿门子秧歌在我们村流传了这么多年,是我们过年的盼头。这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老一辈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渐渐退出秧歌队伍,今年,这些孩子们的加入,使得我们的沿门子秧歌的传承有了希望,民俗文化就是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人接续传承,让子孙后代都能记住这份浓浓的年味。”
据了解,陕北秧歌沿门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时期,它承载着驱邪祈福、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演变为春节期间拜年祝福的重要年俗。如今,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不仅是陕北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增进邻里感情、促进乡村和谐的重要纽带。(文/图 吴文英)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