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年·最中国”城市IP大放异彩
2025-02-07 09:32:48来源:西安日报编辑:吴明玲责编:王菲

“西安年·最中国”城市IP大放异彩

春节假期,大唐芙蓉园内热闹非凡的民俗表演。(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欣 通讯员 查朝阳 摄)

“西安年·最中国”城市IP大放异彩

春节假期,游客身着汉服在德福巷拍照留念。(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摄)                                                                 

  2025年春节,西安乘着全国“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的东风,锚定“抓非遗”“促消费”两大关键主题,匠心策划一系列非遗与新春文旅活动,让“西安年·最中国”城市IP大放异彩,辐射力与影响力持续飙升。

  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春节期间,全市3A级及以上景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共接待游客1620.9万人次。各大旅游在线平台数据显示,西安在全国春节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中脱颖而出,在亲子游、年味目的地、租车目的地等多个细分榜单中位居前列。

  文旅融合赋能

  假日市场热力爆棚

  文旅融合业态成为春节假期的强劲引擎,驱动西安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凭借“非遗年货购物月”“百家非遗进街区”等民俗文化盛宴,西安创新打造“非遗+商场+街区”消费新模式,将非遗表演、体验、美食、集市融为一体,构建一站式消费新场景。

  文博领域同样精彩纷呈,尽显西安“博物馆之城”魅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春节期间连续3日客流量超7万人次;西安博物院接待游客10万人次;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游客7.95万人次,同比增长21.26%;西安碑林博物馆接待游客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2.74%。

  旅游演艺市场实现“开门红”,《长恨歌》《赳赳大秦》等热门剧目一票难求。《西安千古情》游客接待量和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5%;《驼铃传奇》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8.02%,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5.16%;《复活的军团》游客接待量和综合收入均同比增长10.2%;《长恨歌》单日最高收入达384.82万元,创历史新高。

  身着汉服打卡成为“西安年”独特风景线,顺丰汉服寄递业务日均消费同比增长15%。顺丰快递将市内星级饭店、A级景区纳入汉服退还服务点,实现线上便捷下单、1小时全城速达、24小时异地归还,广受游客赞誉。

  非遗唤醒古都

  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春节期间,西安推出涵盖“非遗年俗”“美食购物”“灯会演艺”“文博研学”“旅游休闲”“文化惠民”6大类共173项新春年俗文旅活动,吸引全球游客与市民共品“西安年”独特韵味。

  长安灯会璀璨夺目,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三大景区花灯全部点亮,累计接待游客84.76万人次,实现营收3704.47万元。同时,“匠心传承,走进非遗”“汉服品非遗”“博物馆里寻味年俗”等线下活动火热开展,线上联合抖音、小红书、携程等平台推出非遗中国年全球邀约活动,让“西安年”国际范儿十足。

  文化惠民深入基层,1800余场村晚、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文化活动热闹非凡,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免费开放。西安图书馆新馆日均接待读者超8600人次,两万余张“长安寻梦”城市观光车新春惠民优惠券精准投放,充分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文旅商体协同

  消费潜能不断释放

  春节假期,西安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促消费。大悦城、熙地港、赛格、老城根等商业地标通过趣味文化活动,吸引海量市民游客。全市旅行社接待团队游客43.2万人次,同比增长6.3%,重点监测的20家头部旅行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4%。

  夜经济为古都注入澎湃活力,《鼓》《梦回大唐》《夜谭白鹿原》等实景演出助力文旅消费从“日间观光”向“全时段体验”华丽转变。市科技馆、市规划馆、长安书院等公共文化新空间开放运营,为区域文旅发展赋能添彩。

  城市温情洋溢

  主客共享新春盛宴

  春节期间,西安协调开辟临时停车区100余处,新增临时停车泊位1.8万余个,主城区、曲江新区、浐灞国际港8万余个停车泊位及西咸新区、临潼区、阎良区、高陵区路内停车泊位全部免费开放,全力保障市民游客停车无忧。14家博物馆延时开放,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赳赳大秦》特设“穿越指南-寒假特别单元”,观演之余可探秘秦代历史;《长恨歌》将观众看台座椅升级为石墨烯加热座椅,暖心细节无处不在。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呈上了一场丰盛的新春文化盛宴。(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