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多领域奏响“奋进曲”
2025-03-18 09:37:22来源:西安晚报编辑:吴明玲责编:王菲

  3月13日,市民在西安明城墙下的环城公园内休闲。  随着春日气温逐渐攀升,古城西安明城墙下红梅吐蕊绿柳萌新,吸引大批市民来到户外锻炼、休闲,欣赏春色春景。 新华社发

  打出城市更新“组合拳”,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科研医疗领域实现多项重大突破,博物馆受到广泛关注……春日里,西安多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各行各业以崭新姿态,奏响“奋进曲”!

  重点领域亮点纷呈

  3月12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多家央媒发文关注。

  中国日报网刊文《聚焦西安“深化六个改革”:住建、交通、应急协同发力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人民网推出《建项目、优布局、强机制……西安全方位驱动交通运输加快发展》《2025年西安将建立五级应急无线专网指挥调度系统》等报道,介绍西安在城市焕新、交通提升、安全筑基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及发展规划。

  中欧班列(西安)缘何能频频刷新纪录?“离不开陆海联动织密的全球物流网络、数字引擎带动的运输效率,以及多方向多通道带来的稳定增量。”新华社12日撰文解读。

  据光明网15日报道《陕西这座高铁迎来重要进展》,延榆高铁首座隧道孟家岔1号隧道顺利实现全线贯通。“延榆高铁建成后,西安至榆林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由5个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报道说。

  如何通过智慧管理实现一“网”通办,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央广网17日刊文《陕西西安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架起“家门口”便民通道》,讲述过去一年西安养老、就业、社会救助等多项保障改善民生政策出台,老旧社区在更新改造中不断推出智慧化管理举措,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与此同时,“西安市莲湖区开展社区职通车行动”等“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也引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聚焦。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连日来,国际在线《西安DeepSeek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中国日报网《AI赋能!西安高新区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接入DeepSeek”》,央广网《西安高新区DeepSeek场景应用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报道,介绍西安在拥抱DeepSeek的同时,正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攻关、迭代升级、场景应用和生态培育。

  光明网11日稿件《西安交大研发出可化学调控的人工神经》,报道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可化学调控的人工神经,研究成果在《自然-电子》发表。

  中国新闻网一组报道《西京医院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基因编辑猪—终末期肾病患者异种肾移植》《西安医疗团队运用神经调控技术 助患者重新行走》《为4岁女孩“种”鼻 科技助力患者重展笑颜》,关注科技助力下,西安医疗及科研团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央视新闻客户端14日报道《湍流中男子落水 机器人仅用10分钟完成生死救援》,讲述在西安市西咸新区,一男子不慎落水,消防员通过水域救援机器人展开施救的创新实践。

  人民网15日推送文章《陕西7家工厂入选全国第一批卓越级智能工厂》介绍,工信部日前公布了全国第一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陕西7家工厂入选。“入选卓越级智能工厂是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智能工厂的官方认证。”报道说。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的全球首个设置在机场内的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开馆近一个月热度不减。3月11日,中国旅游报以《“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长安盛世颜” 把博物馆建到机场里 这“很西安”》为题进行聚焦。

  《人民日报》海外版17日文章《机场也“好玩”》亦从西部机场博物馆切入,文章表示,越来越多的机场正通过融合消费场景、文化场景,为人们提供日益丰富的体验。

  伴随着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热”,高校博物馆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13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立足专业领域、一馆一特色!高校博物馆也很值得逛》,推荐展现我国公路交通发展历程的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该馆是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的行业博物馆,拥有500多件交通领域的馆藏展品。”报道说。

  气温回升,西安春色宜人,新华网《神州大地春光好》《西安:梅红柳绿春色至》,人民网《陕西西安:“植”此新绿 共赴春光》,中国新闻网《西安梅林花开引市民打卡》《西安明秦王墓周围近300亩桃花盛开》等报道,关注度高。

  此外,2025《长恨歌》首演启动、西安市持续完善“先投后股”模式、西安地铁“亲情票”功能上线、西安今年内计划开展养老机构智慧化试点建设等消息也在中国新闻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等媒体平台推送。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王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