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绘就秦岭“绿富同兴”美丽画卷
2025-04-11 10:04:56来源:西安日报编辑:吴明玲责编:王菲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411092511

周至县殿镇村大片的油菜花迎风招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411092524

秦岭四宝科学公园内的大熊猫憨态可掬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411092528

市民游客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内游览

  4月8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秦岭茂密的枝叶,洒在波光粼粼的溪涧,鸟儿清脆的啼鸣声在山谷间回荡,徐徐清风送来草木的清香。在这如诗如画的秦岭腹地,位于陕西西安境内的秦岭四宝科学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及周至县殿镇村等地,已悄然铺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静静地诉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秦岭四宝科学公园

  珍稀物种的温馨家园

  8日一大早,人民日报2025“光影中国”影像采风行团队一行走进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这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绿树成荫的公园内溪流蜿蜒,潺潺的流水声奏响了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在“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的欢乐家园里,还有小熊猫、黑熊、小麂、斑羚、红腹锦鸡等20余种秦岭地区分布的珍稀野生动物。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一睹风采。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疑是公园里的明星,它们或悠然自得地啃食着鲜嫩的竹子,或慵懒地趴在地上享受着阳光,那圆滚滚的身躯和天真无邪的模样,萌化了在场每一位游客的心。世界上唯一的一只圈养棕色大熊猫“七仔”与众不同的毛色,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独特画卷。作为超级明星,它吸引着众多游客竞相驻足拍照。

  “为了给大熊猫营造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公园可谓煞费苦心。从精心挑选适合大熊猫口味的各类竹子,到运用先进技术对园内的温度、湿度进行精确调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心血。”据工作人员介绍,正是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越来越多的大熊猫在这里茁壮成长、繁衍生息。随着大熊猫的繁殖率逐年提升,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公园已成为人与大熊猫和谐共生的生动例证。

  不远处,公园用浅滩、树林布设的巨型“鸟笼”里,朱鹮正在优雅地踱步。洁白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细长的脖颈和双腿,尽显灵动之美。曾几何时,朱鹮濒临灭绝,数量极其稀少。但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下,经过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艰辛的努力,朱鹮种群数量逐渐回升。如今,它们再次振翅高飞的画面已成为秦岭生态系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园内都有新的朱鹮幼鸟诞生,结合野化放飞,朱鹮数量在持续增长。”

  羚牛圈舍里,几只体型庞大的羚牛或站或卧,休闲地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站立嬉戏的羚牛一家三口是游客们拍照留影的焦点。活泼好动的金丝猴,在树枝间跳跃嬉戏,金黄色的毛发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动静结合的一个个和谐共生的场景,让公园变成秦岭珍稀动物的温馨家园,滋养着珍稀动物的种群繁衍。

  秦岭国家植物园

  “植物王国”的绿色宝石

  群山环抱的秦岭国家植物园,植被茂密,在广袤的森林里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上。作为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独特、生态价值最高的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是原始山林保护最好的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植物园。

  置身秦岭国家植物园,仿佛进入一个神奇的植物王国,各种珍稀植物争奇斗艳,竞相生长。“园区内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五个地貌单元,相对高差最大2417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秦岭国家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地貌单元多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目前有植物1641种、动物154种、昆虫2000余种。园区大峡谷、瀑布、古栈道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存完好,核心保护区域分布大片原始森林,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景观交相辉映。

  “秦岭国家植物园在生态保护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据介绍,为建立完善的植物数据库,园区对每一种植物都进行了详细记录和监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密切关注着植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防治等情况。同步加快科研,深入探索植物的生长规律和保护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园区合理划分了多个功能区。其中,保育区严格保护植物的原生环境;科普区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活动向公众普及植物知识;观赏区是为游客提供欣赏珍稀植物的场所。这种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有效地保护了植物资源,又为公众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

  “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建立意义非凡。”据介绍,秦岭国家植物园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珍稀植物在这里被发现。其中包括太白山紫斑牡丹、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等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秦岭冷杉、翅果油树、连香树、庙台槭等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周至县殿镇村

  生态转型让村民生活更有奔头

  走进与秦岭国家植物园一墙之隔的周至县殿镇村,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迎风招展,在翠绿山脉映衬下,沿山布设的油菜花田犹如一幅精美的油画。连日来,这里的油菜花海和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据了解,昔日的殿镇村以传统农业为主,长期种植传统作物的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生活并不富裕。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殿镇村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为了保护生态和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建设,2016年至今,我们村有116户已搬出山区,村民的生活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殿镇村党支部书记刘代林告诉记者,搬离山区后,村民们住上了政府出资建成的新房,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湿地公园依村而建,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曲江农业博览园迎面而立,与道文化展示区、楼观台森林公园隔河相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殿镇村成为了周至县东南部沿山观光旅游带的中间节点。在政府的耐心引导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下,近年来,村民们逐渐转变了观念,不断发展生态经济。

  昔日的老旧卫生室变成了松竹交相辉映的精品民宿、废弃水厂变成了充满诗意和情调的溪隐茶舍、原挂面厂打造成“牛师公”品牌主题餐饮区……如今的殿镇村,不仅环境优美,村民们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告别了以往单一且收入微薄的传统劳作方式,村民们积极投身旅游服务、餐饮经营等行业,收入大幅增长。随着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8000元增长到了如今的21000余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殿镇村村集体的收入也从最初几万元增长到如今的50余万元。

  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秦岭四宝科学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和周至县殿镇村闪耀着独属于它们的迷人光芒。在这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完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涛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