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起来 创新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5-04-14 16:39:4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雨晨责编:高岗

  西安培华学院一门课以“秦药”为匙,开启地方产业振兴的人才之门;一门课以“非遗”为梭,织就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锦缎。看似平行的教学课程,实则都走在“传承+创新”的双轨训练上,共同演奏着“以文化人,经世致用”的育人交响,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打开了创意空间,让课堂成为文化创新的试验田,让学生成为文明传承的接棒人。

  秦岭为卷 草本为墨

  “我去过秦岭那么多次,都不知道竟然有这么多药材。”药学专业2023级学生董冰洋说。

  “上课直接上手摸药材标本,杜仲的树皮纹路、麝香的香味,比光看课本带劲多了。”药学专业2023级学生赵子妍说。

  一堂聚焦“秦药”资源、融合地方特色的药学实验课正在西安培华学院生动开展。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培华学院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怎么把基础课程上得更有趣,更有意义,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课程负责人牛睿介绍。

课堂“活”起来 创新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_fororder_图片6

牛睿(右)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课程与陕西省特色中药材资源结合,学生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更加接地气,有实用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堂不应囿于方寸之地,知识必须扎根实践土壤。清晨的太白山,晨露未晞,学生们已手持《秦岭药用植物志》,跟随当地药农辨别野生药材,“大家看,这是秦岭特色的太白贝母,其鳞茎呈‘怀中抱月’状,与川贝母的鉴别要点在于……”牛睿蹲下身,拨开枯叶露出一丛淡紫色的贝母植株,现场讲解药材的生态习性与外观鉴别,学生们分组记录植物的生长环境,株高、叶形、花序等特征,对比《药用植物学》教材中的图谱直观理解“道地药材” 与地理环境的依存关系。

课堂“活”起来 创新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_fororder_图片7

培华学院药学专业学生与老师户外实地考察

  “以前在实验室看标本,现在亲眼看到杜仲如何从一棵树变成药材,终于明白‘秦药’质量与种植技术的关联”学生王渊源一边记录数据,一边感叹。

  “我们目前正在建设实验室的标本馆,未来这里的药材都会来自秦岭,学生们在校园里就能观察到淫羊藿、杜仲等植物的生长形态。”牛睿介绍说。

  从秦岭深处的药用植物调研,到实验室里的显微鉴别;从课堂上的“秦药”故事,到药企中的质量检测岗位。医学院的药学课堂始终扎根地方、服务产业,为三秦大地培育出一批批“懂秦药、爱秦药、兴秦药”的专业人才。正如牛睿所言:“我们愿做秦岭药材与健康陕西之间的桥梁,让‘秦药’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针舞草木间 培华织梦人

  在培华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2301班的课堂上,二十多双年轻的手正在与千年文明对话。蓝靛在棉布间晕染出深浅不一的云纹、艾草与茜草在绢帛上绽放着自然的色谱,一场关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奇妙碰撞在此悄然上演。

课堂“活”起来 创新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_fororder_图片8

《服装手工工艺设计》课堂上牛菲(左三)介绍设计元素

  在绣架前,学生们屏息凝神地穿针引线,平针如游龙走线,打籽绣似珠玉落盘,盘金绣流转着时光的鎏金。在副教授牛菲的《服装手工工艺设计》课堂上,00后的指尖触碰到手工刺绣,让古老的智慧在年轻的手掌中重新获得温度。

  紫草的清苦混着明矾的涩、姜黄的辛辣裹着丝绸的柔滑,当第一块浸过栀子液的素纱从木盆中提起,金黄的色晕在布料上晕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301班张俊楠忍不住轻呼:“这就是《诗经》里‘终朝采蓝’的颜色吧!”

课堂“活”起来 创新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_fororder_图片9

课堂上学生正在手工编织

  染缸前围满了好奇的身影,学生们轮流用木桨搅动靛蓝溶液,看沉淀的颜料在水波中翻涌成流动的星空,布料浸入时腾起的那缕青烟,恍惚间竟与《天工开物》里的匠人身影重叠,学生董淇良特意将染好的蓝布举到窗前,阳光穿透布料上的云纹扎痕,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原来古人的扎染是把天空和云彩都缝进了布里。”

  《服装手工工艺设计》课程特别注重“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对接文创产业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语境中检验设计方案,他们在解决真实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手工工艺的核心技能,又培养了跨学科创新能力,实现对“教、学、做合一”的践行。

课堂“活”起来 创新育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_fororder_图片10

牛菲(左一)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用洋葱皮染出焦糖色围巾,石榴皮煮出复古红手帕,厨余垃圾秒变时尚单品,我感觉是在进行文明的接力,我在传统文化里表达出自己的语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301班潘乐瑶说道。

  当被问及传统的扎染能吸引新时代的学生吗?牛菲回答:“时代虽然在变,但审美的变化是缓慢的,尤其是经历过时间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她蕴藏的造物智慧与自然美学,正在国潮复兴中演化出新的时代意义。当扎染纹样出现在潮牌卫衣上,当非遗工坊开设数字艺术课程,这种‘古老技艺的年轻化叙事’,就是传统与时代对话的最好证明。”

  这门课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范畴,而是在响应了“新文科”建设中“以文化人”的育人要求后创变的产物。通过项目式教学、情境化实践、产教融合等多元方法,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知识符号,而是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活态文化,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从“古法新韵”的刺绣创新项目到“以物载道”的环保染织实践,学生们在真实的创作任务中触摸传统工艺的肌理。正如牛菲所说:“我们不是在培养传统工艺的复制者,而是在培育能让文化‘活’起来的创变者。”(西安培华学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