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季度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2025-04-18 08:54:12来源:西安日报编辑:张雨晨责编:高岗

西安一季度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3月21日,满载货物的X8489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资料图片)

  4月17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 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的动员令,西安市闻令而动,以“深化六个改革”为牵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力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防范变量,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更大步伐。经预测,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能够实现“开门红”。

  发放补贴13.4亿元

  惠及消费者180万人

  西安市用好目标牵引和任务管理体系,打好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组合拳,提升组织经济工作能力,强化穿透式调度,确保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

  今年1-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规上工业总产值1489.97亿元、增长18.5%,进出口总值671.7亿元、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和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均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全年计划投资5500亿元以上。认真落实“两重”政策,围绕8方面17项重点任务谋划项目785个、总投资3420.21亿元。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出台重点产业发展及招商指南、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招引落地500个亿元以上项目,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800家。

  打好提振消费硬仗,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接续开展汽车、家电、3C数码、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5大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一季度累计发放补贴13.4亿元,带动消费113.7亿元,惠及消费者180万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新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

  全面抓好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任务,扎实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分子医学转化中心主体封顶,建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组建10个创新联合体和15个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新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4700亿元以上。打好重点产业链链群建设硬仗,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过万亿。

  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欧班列“枢纽对枢纽”多点升级,提升通道商贸物流集成能力,深度参与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加快建设中欧班列经济圈,西安国际港年集装箱吞吐量60万标箱以上,空港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4800万人次、30万吨。创建国家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布局建设海外仓,助力企业“出海”。

  开展5个重点片区更新示范试点

  加快实施322个安全能力提升项目

  今年要全面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严守“三区三线”要求,重构详细规划编制管理模式,实现单元详细规划全覆盖和一张图动态管控。坚持“行政+技术”,深层次推进规划土地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建成“地下一张网”“地面一张图”耦合平台,开展团结、幸福林带、张家堡等5个重点片区更新示范试点,加快实施燃气、供热等7个重点领域322个安全能力提升项目。

  实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开工建设绕城高速扩能改造、城市环线、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西南二环立交、广运潭大道跨绕城高速等工程。地铁15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加快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报批。实施81条道路微改造,打通8条断头路,完成幸福路北延伸、雁塔路立交改造工程。

  开行中国-中亚人文旅游班列

  深化“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

  今年,建立大遗址保护和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水平。推进小雁塔世界遗产保护片区综合改造和展示能力提升,建成碑林博物馆新馆。推进大唐不夜城两侧商业优化盘活及太古里、长安十二时辰二期等项目建设。开行中国-中亚人文旅游班列,建设市内免税店,深化“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统筹文化设施布局,创新文化展示方式,提升传统文化展演水平,组织“戏曲进乡村”“文化进社区”等演出1500场以上。

  全面完成秦岭山水工程建设和核心区搬迁复绿,统筹推进秦岭文化展示中心、大熊猫繁育科研基地建设和野生动物园功能提升;强力推进大气、土壤、水污染源头治理,有序实施燃煤电厂关停和替代。办好10方面30件为民实事,打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攻坚战,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