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有绝活儿】豆河伟:发明创造解难题 “电网医生”的追光十八年
2025-05-07 10:52:2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雨晨责编:高岗

  “我既然要干这个工作就要干好。”18年里他主动请缨深入一线,就想干出个名堂。

  “喜欢这份工作,喜欢做笔记,真的是热爱。”18年里他先后攻克技术难题百余项,91项国家专利技术、27项省部级以上职工创新奖,成了名副其实的电网检修“最强大脑”。

  “坚持与热爱是年轻人成长的关键,让更多人参与进电网建设中也是我的梦想。”18年里他组建了榆林电力创新工作室联盟,每年培训超5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120余名。

  十年磨一剑,他的青春与梦想都勾勒在了榆林的电网间,双手粗糙,皮肤黝黑,眼睛却明亮闪耀,他用热爱证明“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

【陕西工人有绝活儿】豆河伟:发明创造解难题 “电网医生”的追光十八年_fororder_图片4

豆河伟在检修设备

  深入一线 彰显凌云之志

  2007年,豆河伟大学毕业就选择来到国网榆林供电公司,风沙大和电力设备老旧是他对榆林这里最初的印象。

  “设备落后不是问题,而是榆林发展潜力大。”这是豆河伟的哥哥给要前往榆林的他提出的建议,那个时候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干出点名堂来”。入职后,他主动申请,要到一个只有五人的检修班组。

  这个班组不仅肩负着每年10座110-330千伏变电站设备的检修和电气试验工作,而且还要面对5至7个电网工程的验收和投运任务。

  他曾有机会调离这个岗位,却因为“在这里我能学到很多想学的东西,对个人技能提升也很快”而放弃,“我觉得很值,留下来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豆河伟说。

  在他记忆中,最艰苦的工作还是在2008年,他参与110千伏苏家塔变电站20组刀闸的大修工作。

  做好安全穿戴措施后,他登上离地10米的高空作业平台。感应电在头顶“滋滋”作响,让人头皮发麻,汗珠在烈日中蒸腾,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被风吹干,干了再被汗水打湿,脸也被晒地脱了皮。3个人20天连续作业,工作结束后同事都和豆河伟开玩笑:“你怎么变这么黑了?”

  18年来,豆河伟累计参与验收330千伏变电站15座、110千伏变电站26座,完成设备检修试验6万余台次,设备大中型检修试验142余次、诊断分析116例,工作行程累计可绕地球10圈。在这些工作磨练中,他专业技能不断丰富、积累。2013年,年仅29岁的他被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聘为最年轻的生产技能专家。

  创新学习 因热爱而奋斗

  豆河伟说:“因为热爱探索与坚持学习,我才能在这个岗位上走这么远。”

  豆河伟工作18年间从解决实际困难出发,爱思考、爱实践,先后攻克技术难题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技术91项、省部级以上职工创新奖27项。

  在他看来,一个“机器人”、一个“油储存方舱”便是众多成就中最具代表的成果。科技“含量”最高的当属“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零值绝缘子不停电检测清扫机器人”。

  特高压设备清扫作业是针对10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如绝缘子串、套管、GIS设备等)开展的专项清洁维护作业,旨在消除积污、覆冰等绝缘隐患,保障电网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

  爬上高塔,擦拭绝缘子是特高压设备清扫作业的重难点,面对人工清理即危险又费时费力。

  于是2019年,豆河伟带领团队结合仿生学与智能系统成功研发了“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零值绝缘子不停电检测清扫机器人”。从此,作业人员无需亲自登塔,通过远程操作即可完成输变电设备绝缘子清洗检测任务,工作效率提升了三倍。同年在陕西省第五届职工科技节上,该项目荣获陕西省职工十大创新创业项目奖。

  说到智能化储油方舱,豆河伟记得那是2022年的冬天,由于极寒天气影响,330千伏神木变电站2号变压器需要紧急补油。但是工作人员在准备补油时发现,现有储存的变压器油经检测不合格,无法使用。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豆河伟经过7个小时多方协调,找到合格的变压器油。然而仅因油的问题,延长设备抢修时间长达10小时,给变电站造成极大的安全风险。建设变压器油储油库一直是电力系统多年来存在的难题。

  有问题就是要解决问题,豆河伟深入分析现有储油装置的问题,从自动智能控制、油品质量监测、热交换和消防系统等多个角度出发,带领创新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研发了“数智化变压器油储存方舱”。

  该方舱集成了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和实时监测技术,可保障油品储存期限长达30年,随时可用,从而彻底解决了几十年油品储备难的难题。

  这一智能装备属于国内首台,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替代了传统的储油模式。

【陕西工人有绝活儿】豆河伟:发明创造解难题 “电网医生”的追光十八年_fororder_图片5

细致工作中的豆河伟

  

  慧眼识珠 搭建人才平台

  李峰涛是将豆河伟引进门的师傅,他说,师傅对他的影响很大,工作之初幸亏有师傅带,手把手指导,对他的鼓励与肯定是他成就堡垒中的砖石。后来,豆河伟有了自己的徒弟,将这种“传、帮、带”继续发扬光大。

  作为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豆河伟深知“独木难成林”,为此,他每年不定期召开创新分享会,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成长体会,毫无保留的与青年员工分享,用匠心培育人才梯队。

  豆河伟介绍徒弟时说:“高羽歌是主动找到我,说想当我徒弟,学东西,感觉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她也是一个有悟性和想法的孩子。”

  2023年6月,豆河伟与国网子洲县供电公司的高羽歌签署了导师带徒协议,与她共同完成了“切割线位装置”小发明。

  两年多来,这位“00后”的青年职工深感其教导之恩,高羽歌说:“豆师傅毫无保留的传授我知识、给我自信,鼓励我在青年时代一定要好好奋斗,无论创新还是岗位工作一定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坚持。”这种思维成了她成长的催化剂,从一名电力小白不断蜕变成一名懂得各类设备原理和结构的专业技术骨干。 

  豆河伟在人才培养层面有着自己的方法论,推行“项目制+导师制”,以他带领的团队为核心,组建了榆林电力创新工作室联盟,成为陕西省首批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他们每年培训超500人次,先后带出“萤火虫”“朝阳”等8个省市级创新工作室,2人荣获“陕电工匠”,1人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4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培养技术骨干120余名。

  “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关键,首要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关键是坚持一项事业的决心。”豆河伟坚定地带着他的团队,正迎着朝阳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陕西工人有绝活儿】豆河伟:发明创造解难题 “电网医生”的追光十八年_fororder_图片6

豆河伟在做笔记

  伴随豆河伟成长的还有各种荣誉称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陕西省三秦工匠”“国网工匠”“陕西省工人发明家”“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光芒越多,他越发坚定,“这些既是我的压力也是我的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工匠,豆河伟主张在坚守“执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底色中注入时代基因——以智能化转型重构匠艺范式,用创新密钥激活传统工艺的价值坐标系。在他看来,唯有左手承袭千年匠道的精魂,右手执创新之刃破界探索,方能在数字浪潮中让工匠精神永续生机。

  “艰苦的奋斗环境不是我们的绊脚石,是人生升华的阶梯,十年磨一剑,走踏实才能看见最终的光明。”豆河伟用一句话总结他的职业生涯。

  见光者,有他,亦有万家。(文 龙欣妍 供图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 )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