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 两千年
2025-07-11 09:38:17来源:西安日报编辑:高岗责编:高岗

一张纸 两千年_fororder_图片2

7月10日,秦岭山脉云雾缭绕,苍翠的峰峦若隐若现,与山脚下的田园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实习生 崔泽松 摄)

一张纸 两千年_fororder_图片3

马松胜展示楮皮纸制作的一道工序。(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雪妮 摄)

一张纸 两千年_fororder_图片4

马松胜的老伴儿邹选利在分张。(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雪妮 摄)

  夏日一场雨后,秦岭愈发苍翠。

  当清晨的阳光洒落小院,秦岭山脚下的北张村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里,67岁的马松胜俯身纸汉槽上,将细密的竹帘轻轻插没入纸浆,游弋起落间,一张白亮的楮皮纸便呈现在竹帘上。

  这是自西汉起就“长”在秦岭山脚下造纸匠人身上的“功夫”。轻轻一张楮皮纸,承载着跨越千年的中华纸魂,也传承着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楮先生”是秦岭的馈赠

  楮皮纸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手工纸生产的重要技艺之一。长安区、周至县一带沿山村落自西汉起就有制作楮皮纸的传统,至今已有2000余年。

  楮皮纸的兴盛和秦岭的产出紧密相连。楮皮纸制作以秦岭中常见的楮树即秦人俗称构树的树皮内瓤为原料。“听老辈人说,过去陕南秦岭山里有专门的构(树)山,一片山上全种构树。山上的构树每年砍一次,因为保留着树根,来年又会发出满山的构树。陕南还有瓤行,专门给我们这些纸户卖构树皮。” 马松胜说。

  楮树皮内瓤经过浸泡、灰蚀、蒸煮、漂洗、踏碓、切幡、捣浆、打飞、抄纸、去水、晒纸等几十道大小工序,最终才能成为一张洁白柔韧的楮皮纸。

  吴兴笔法妙天下,人藏片楮无遗者。因着楮皮纸,千百年来,楮一直是纸的代称。更雅者,称之为“楮先生”。

  “楮皮纸整个生产流程不使用现代机械,也不使用纸药,却能进行分张。”采访中,马松胜颇为自豪地说。这套生产工艺在国内的手工纸制造业内极为罕见,被誉为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手工楮皮纸因用料纯天然,筋度好色泽白净,质地柔软耐磨,在几千年的漫长年月里,除用于书法绘画外,还被用于制作古籍、报纸、账簿、银封、茶封、酒海、纸币,甚至被用来当作石膏固定伤骨。

  2007年,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写故事的纸也有故事

  “人多地少没有钱,全靠抄纸度饥寒。”为啥整个村子的人都制作楮皮纸?马松胜笑着说了这么一句顺口溜。

  北张村坐落在秦岭脚下,沣河东岸,当地百姓自古以来就靠秦岭的楮树谋生,以造楮皮纸过活。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这首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民谣,佐证了当地造纸的悠久历史。时至今日,马松胜仍习惯将捞纸的方槽称为纸汉槽。纸槽为啥要加个“汉”字呢?他说,从汉代开始抄纸,村里一辈辈人就这么叫了下来。

  据《西安地名故事》记载,唐代北张村专为皇宫造御纸,称为贡纸,直到清代该村仍每年给京城皇室进贡纸。革命年代,北张村的纸还运往延安,成为《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报》以及“边币”的用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

  位于白马河畔的周至县起良村,是另一个故事了。

  因为造纸离不开水,白马河又经常闹水患,所以千百年来村子多次沿着白马河迁移,三迁后定在现在的位置。

  古时,起良村地处汉上林苑五柞宫,是皇室的造纸作坊。起良蔡侯纸博物馆里,抄纸时记录纸张数目的铜钱石刻“十进制”古法计数器、起良人契约里用到的造纸专用的数字符号,过去村上蔡伦忌日请戏班子唱戏的传统,村里人纪念伦神(蔡伦)祭祀活动的留影……都是纸乡独有的古老渊源。

  “起良的纸,元马店的席,张屯的筛子不用提”。在起良蔡侯纸博物馆负责人刘晓东的记忆中,楮皮纸是一种独有的荣耀。“我上学的时候,整个村子都造纸,村里墙上到处晒的纸。我们村的娃们就能用楮皮纸订本子、包书皮、刻皮影,别村的娃就没有这待遇。”

  “花纸”“熊猫纸”和“艾纸”

  抄纸是马松胜家祖祖辈辈吃饭的本事。在老人的记忆里,爷爷、父亲终日在纸汉槽旁忙活。到了他这一辈,在父亲“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的教诲下,17岁初中毕业的马松胜也站在了纸汉槽旁,这一站就是一辈子。

  从斗方抄起,到小三尺、尺二五、尺三五,越来越大的尺幅,见证了他手艺的精进。

  楮皮纸虽然轻薄,但工序繁琐,且全靠人力完成,劳动强度很大,并且非常考验技艺。马松胜说,当年抄纸一个池子要三个人协作,他每天一站就是十二三个小时。

  因为贴纸晒纸的活儿相对轻松,男的抄纸女的贴纸,是北张村约定俗成的传统。为此还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有女甭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

  说起一辈子的“抄纸经”,马松胜总结了八个字:眼尖手快,全凭经验。他说:“抄纸心要静,心里有事就捞不成,俺们行话叫‘犯手’。”

  如今,马松胜抄纸,老伴儿邹选利晒纸,秦岭脚下,日子缓慢流淌,在楮皮纸上留下纹路。老人还多次外出学习反复改良,做出了四尺、六尺的大尺幅楮皮纸。十几年前,他突发奇想,将时令花卉、艾叶等夹在两张楮皮纸之间,做出了更具观赏性、用途更广泛的“花纸”。

  今年3月,马松胜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抄了一辈子纸,屋里的吃喝拉撒、娃们上学的费用都是我从纸汉槽里抄出来的。我本来就爱干这,现在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要想办法把手艺传下去。”

  为了把村里祖祖辈辈的造纸技艺传承下去,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刘晓东,在2009年临近退休时开始着手恢复古法造纸。2010年,他和当年的老手艺人用古法造纸术造出了第一张纸。2016年,他建起了周至起良蔡侯纸博物馆,延续起良纸乡根脉,展示传承古法造纸精髓。他还耐心钻研推陈出新,推出了混合熊猫粪便做出的“熊猫纸”和混合艾草做出的“艾纸”。

  周至起良蔡侯纸博物馆已成为我省第一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活动实践基地,每天忙着接待学生和中外游客。

  刘晓东虽然忙碌却骄傲,他说:“起良村人世世代代以造纸为业,这是先人们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到咱这儿断了。我是起良人,我有责任把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下去!”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雪妮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所副研究员唐穆君对此文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

  自然与匠心的对话

  传统与未来的交融

  历史长河漫漫。岁月激流中,西安人和秦岭山之间的链接该以怎样的方式延续?

  夏日晨光轻抚秦岭,在山下的北张村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听马松胜讲过去的故事,看他和老伴抄纸、晾纸时少言少语却默契流畅,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明。

  在起良蔡侯纸博物馆,古法造纸的文化基因更是渗入到了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村里人仍将蔡伦称呼为“伦神”。于他们而言,这古老的技艺是生计、是荣耀,也是千百年淬炼而成的精神图腾。

  薄薄一张楮皮纸,就这样越过岁月更迭,将人和山紧紧链接在了一起。而秦岭山民也用创新、坚守和传承,在岁岁年年中描摹着父亲山的坚韧和包容。马松胜的竹帘起落间,是自然与匠心的对话;刘晓东的“熊猫纸”里,是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楮皮纸制作不仅记录历史,更启示着非遗保护的真谛:唯有根植地域文化、拥抱生态智慧,传统技艺方能如秦岭般生生不息。(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雪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