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上,裸眼3D增强阅读项目吸引与会人员争相体验。
打开手机,一段短视频让艰深古籍鲜活易懂;轻点屏幕,与虚拟人物对话,在《本草纲目》中辨识百草;扫描图片、输入文字,即刻生成专属阅读分享视频;跟随古籍指引,探访千年前的长安盛景……古籍阅读正借助科技力量,开启全新“视界”。
8月6日至8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活动汇集了全国图书馆界、古籍存藏单位及科技企业带来的丰富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古籍阅读、传播的创新形态。
文旅融合 古卷新生
“4月底,陕西省图书馆连续举办两场‘走,读《游城南记》’文化研学活动,80多名读者沿北宋张礼《游城南记》的线路探访长安城南古迹。过程中,我们结合相关古籍、碑刻与现代考古成果进行讲解,并对游览体验短视频进行网络展播。目前,浏览量已超过2.5万次……”如何从一篇不足千字的古文中读出隋唐长安城的恢宏气势,读出“雁塔神合”的神奇传说?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张宇青关于《游城南记》古籍研学活动的分享,让人们看到了阅读的另一种可能。
2024年底,陕西省图书馆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团队策划发起“Dou说古籍有意思”第一季“跟着古籍游长安”,邀请创作达人围绕《游城南记》创作古籍知识和线路行走视频,举办对谈沙龙、组织实地行走、开发专题资料,将馆藏古籍创新转化为沉浸式研学项目。这场“可读、可感、可游”的文化之旅,有效激发了公众对古籍的兴趣,广受社会关注。
“《游城南记》系列活动开展后,许多读者专程来馆参观古籍文献展览、报名参与活动。‘跟着古籍游长安’抖音话题累计播放超1.6亿次,获赞192万次,带动全省20余所基层公共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主题组织研学活动。”张宇青说。
8月7日,“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发布,“跨越千载 再游长安——《游城南记》古籍研学活动”从全国百余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优秀案例。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游城南记》文本研究,将其打造成深入了解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IP,让古籍记载在研学中焕发新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张宇青说。
科技赋能 古籍活化
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现场,中科数字(北京)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超展示了《本草纲目》裸眼3D增强阅读项目:打开小程序,一个涵盖水、火、土、金石等16部的“中药柜”跃然屏上。滑动屏幕,各部轮番显现。点击标注“人参”的药屉,详细的图文介绍即刻呈现。点击图片,可360度查看人参全貌;点击“李时珍”,3D虚拟人物便能与用户语音对话;启用AR识图扫描药材图片或实物,药材信息一览无余……
“这是运用AR、VR、AI、裸眼3D虚拟仿真等技术打造的沉浸式阅读方案。”张宇超介绍,“项目已完成《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部分内容开发并落地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在进行后续完善拓展。”
“古籍活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我们带来的无门槛创作平台——墨孖引擎编辑创作平台,可以通过自主创作,完成‘全民阅读+全民共创’。”说话间,张宇超将一幅图片扫描至电脑,二维图画瞬间立体化。鼠标拖拽间,素材有序排列,输入文字后可“一键生成”一段可分享的视频。
“我们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开发,就是希望能以更加贴合现代阅读与分享习惯的方式,激发大众的阅读、创作热情,助力古籍传播。期待与更多图书馆及机构合作,开发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数字古籍,让沉睡的典籍在数字时代重焕光彩。”张宇超说。
守护文脉 创新传承
古代典籍是穿越时光的文明信使,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图谱。作为文化大省,陕西始终秉持传承使命,在古籍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领域积极探索,交出亮眼答卷。
陕西率先完成全省75家存藏单位共百万册古籍的普查工作,建立10万条数据档案,摸清古籍家底,实现重点古籍“凡藏必档、凡珍必录”。5家单位获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6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88部古籍入选《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12家单位获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从《古今图书集成》修复到西安碑林纸质文物修复,从陕西省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到“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短视频征集,陕西依托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着力构建“保护—修复—数字化—活化”的全链条体系。
在数字文明浪潮中,古籍活化被赋予新的意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萨仁高娃指出:“这是文化基因的唤醒革命。”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晓琴则认为,AI技术将搭建全球文明对话的数字桥梁。面对“十五五”新征程,陕西将继续深化古籍资源开发,为中华文脉传承贡献智慧方案,让千年典籍在数字时代绽放永恒光芒。(陕西日报记者 柏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