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高岗):9月13日至15日,榆林会展中心热闹非凡。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博会、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期间,特色文化展演活动连续精彩上演——抑扬顿挫的陕北说书、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等节目轮番登场,本土文化特色与经典艺术魅力深度交融。这场展演不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更让榆林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风采惊艳亮相。如今的榆林,正以“一核三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为指引,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中破局突围,让“能源之城”逐步向“文化高地”迈进。
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开幕式现场
筑强文化阵地:织密全域服务网 夯实文旅发展根基
发展文旅产业,基础设施是“硬支撑”。榆林深刻认识到,唯有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文旅融合发展筑牢根基。近年来,榆林以系统性规划为引领,加大文化领域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有”向“优”跨越,形成“市级有地标、城区有特色、镇村有阵地”的全域覆盖格局。
在硬件建设上,榆林市持续完善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并创新服务延伸模式,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296个图书馆分馆与108个文化馆分馆,将图书借阅、艺术培训、展览活动等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此基础上,榆林进一步探索文化空间创新,43座兼具现代美学与人文气息的城市书房散落城区,成为市民阅读休憩的“精神驿站”;11座专业剧院配备先进声光设备,可满足话剧、戏曲、音乐会等各类演出需求;233处集阅读、展览、手工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以及340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更是让文化服务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一个角落。
9月4日至7日,2025中国图书馆年会在榆林举办
榆林市图书馆的“亮眼成绩单”,成为该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的最佳见证。作为“西北地区最大地级市图书馆”,这座现代化文化地标自开馆以来,仅16个月便累计接待读者316万人次,图书借阅量突破93.8万册次,新办读者证10.9万张。数据背后,是榆林市民文化需求的持续释放,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如今,这里不仅是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成为举办文化讲座、非遗展览、亲子活动的重要平台,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激活文化底蕴:非遗“活”起来 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榆林深厚的历史底蕴,正是其发展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地处黄河流域与长城沿线,九曲黄河奔腾而过,万里长城蜿蜒其间,大漠风光与黄土风情交相辉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融合,孕育出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质。近年来,该市以非遗保护传承为突破口,让古老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成为榆林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契机,榆林市精准发力,构建起“展示+传承+体验”的非遗发展体系。一方面,打造市级非遗综合展馆、陕北民歌博物馆、非遗专题馆等特色平台,系统展示陕北民歌、榆林小曲、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设立104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开展“师带徒”教学,并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国家级非遗陕北说书焕发光彩
今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全国秧歌展演活动,更是将非遗活化与节庆旅游完美结合。来自国内外的39支秧歌队伍齐聚榆林古城,超3000名演员身着特色服饰,在古街老巷中开展“行进式展演”,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现场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吸引超60万人次群众现场观看;线上直播同步发力,累计在线观看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让榆林秧歌走向全国。文化活动的火爆,直接带动旅游市场升温——春节假期,榆林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77.17万人次,同比增长8.69%;实现旅游收入14.72亿元,同比增长15.17%,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愈发清晰。
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模式破局 推动城市转型跨越
对于长期依赖能源产业的榆林而言,文旅融合不仅是丰富市民生活的举措,更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关键路径。近年来,该市打破“重能源、轻文化”的传统思维,以“全域联动”为核心,通过创新产品、激活消费、打造标杆景区,推动文旅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全链发展”升级,助力城市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
在产品创新上,榆林聚焦不同客群需求,推出多元化文旅线路。今年春节期间,该市精心设计冰雪温泉之旅、非遗民俗之旅、沿黄自驾之旅、红色研学之旅、历史文化之旅、边塞风光之旅等6条“陕北榆林过大年”主题线路,串联起古城灯会、无人机表演、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冰雪世界等特色业态,满足家庭游、研学游、自驾游等多样化需求。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榆林市接待外地游客占比达30%,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25%,特色小吃店营业额平均增长40%,文旅产业链延伸效益显著。
在消费激活上,榆林通过“政策补贴+特色活动”双轮驱动,释放文旅消费潜力。2025年“清爽榆林”文旅消费季期间,该市发放第三季度文旅电子消费券,覆盖景区门票、电影观影、旅行住宿、文创产品等领域,市民与游客凭券可享受最高50%的消费补贴。这一举措有效点燃暑期消费热情——2025年1月至7月,榆林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达128.72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餐饮收入6.94亿元,同比增长36.1%,文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凸显。
“清爽榆林”已成榆林特色文旅品牌
在景区打造上,榆林推动“文旅+”融合创新,让传统景区焕发新活力。靖边县波浪谷景区依托独特丹霞地貌,引入非遗表演、文创展销、特色美食体验,并推出无人机投递、热气球,滑翔翼等低空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截至2025年8月底,该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29.3万人次,其中7-8月暑期游客量超11.4万人次,客量同比增长9%。波罗古堡景区则通过修复古建筑、打造民俗体验区、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自2024年重新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40.75万人次,日接待量最高达7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
从2016年首届“清爽榆林”活动点燃文旅热情,到如今中国图书馆年会等国家级文化活动落地;从单一能源产业结构,到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榆林的转型之路蹄疾步稳。
未来,这座古老城市将继续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让黄土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书写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马露露参与本稿采写 图片来源 榆林市委宣传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