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宫:寻迹唐诗古韵 邂逅“云想衣裳”的浪漫
2025-10-28 08:59:48来源:西安新闻网编辑:王菲责编:王菲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千年前,孟郊在长安街头写下对人生快意的描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在兴庆宫沉香亭畔,为杨贵妃留下千古绝唱。如今,在西安全力推进“唐诗之都”建设的进程中,作为唐代皇家园林核心、唐诗创作重要发源地的兴庆宫,正以历史为笔、以文化为墨,重新唤醒沉睡千年的诗意,成为这座城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兴庆宫:寻迹唐诗古韵 邂逅“云想衣裳”的浪漫

沉香亭

  兴庆宫 唐诗创作的“皇家书房”

  翻开泛黄的史料,兴庆宫的“诗意基因”不仅藏于唐代典籍,更在千年地缘文化脉络中清晰可寻。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庆宫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初为藩王宅邸,后扩建为皇家宫殿,与太极宫、大明宫,并称为“三大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慧教授团队在《交通大学西迁校址千年地缘文化考》一书中提到:交通大学西迁校址在唐代属于道政、常乐二坊,而道政坊紧邻兴庆宫所处的隆庆坊。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西安市为配合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在唐兴庆宫西南隅遗址建兴庆宫公园。现公园占地约750亩,湖面150亩,是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单位、省文明单位,亦是省重点文保单位与西安重点旅游窗口。园内复建龙堂、沉香亭等建筑,既存唐代规制神韵,又融现代游览功能,凭借丰富资源与高价值,成为完整性、特殊性、规模丰度皆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作为长期研究西安历史文化的学者,李慧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对兴庆宫与唐诗的紧密关联有着深刻解读:“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兴庆宫内多处建筑几乎都与唐诗有关。勤政务本楼,见证了唐玄宗励精图治的奋发有为,曾是帝王与群臣议政后赋诗抒怀的场所;花萼相辉楼,流传着唐玄宗‘连枝同荣’的手足情深,无数宴饮唱和的诗作在此诞生。除了李白为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三首,王维、贺知章等唐代文坛巨匠,都曾在这些建筑中留下传世佳作;而龙池作为皇家园林的核心水景,更是文人雅集的胜地,储光羲的《龙池篇》、苏颋的《兴庆宫龙池篇》等诗作,都以细腻笔触描绘了龙池的粼粼波光与周边盛景。”

  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兴庆宫遗址范围内,多次发现唐代砖瓦、柱础等建筑遗存,其形制与布局完全契合史料中对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等建筑的描述。“这些带着千年沧桑的遗存,不仅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更间接还原了诗歌创作的‘现场’——文人墨客在亭台楼阁间驻足,见春光满园则吟花,观龙池碧波则咏水,将眼前的宫廷盛景与心中的家国情怀、个人情志融入诗句,才成就了那些穿越时空的唐诗经典。”李慧教授补充道,从宫廷宴饮的豪迈、春日赏花的雅致,到离宫别苑的思念,兴庆宫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都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无论是帝王将相的题咏,还是文人雅士的抒怀,都让这里成为唐代诗歌文化最集中、最鲜活的“载体”之一,也奠定了其作为唐诗“皇家书房”的独特地位。

兴庆宫:寻迹唐诗古韵 邂逅“云想衣裳”的浪漫

西安市兴庆宫公园鸟瞰图

  “活”起来 为唐诗之都注入新活力

  “我们小时候读‘沉香亭北倚阑干’,只能靠想象;现在走进兴庆宫公园,不仅能看到复原的沉香亭,还能与李白的《清平调词》雕塑打卡拍照,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唐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在兴庆宫公园游玩时,对园内的唐诗文化展示区赞不绝口。

  如今的兴庆宫公园,在保护遗址风貌的基础上,围绕“唐诗之都”建设,计划打造了一系列文化体验项目。游客服务部副部长闫兆恪在采访中介绍:“我们计划重点打造了‘唐诗之路’游览线,串联起沉香亭、龙池、花萼相辉楼等历史景点,每个景点都设置了唐诗展板和语音讲解,游客扫码就能听到诗作朗诵和背景介绍;同时,我们还定期举办‘唐诗诵读会’‘古风雅集’等活动,邀请市民和游客参与,让大家在游玩中感受唐诗的魅力。”

  除了线下体验,兴庆宫还打算借助数字技术,让唐诗文化“触手可及”。“我们还将开发‘兴庆宫智慧游园’小程序,通过 AR 技术‘穿越’回唐代,看到兴庆宫的繁华场景和诗人创作的过程。”闫兆恪表示,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唐诗,也让兴庆宫成为西安“唐诗之都”建设的重要打卡地。

  对兴庆宫在“唐诗之都”建设中的角色,闫兆恪心中有着清晰的定位:“兴庆宫是唐代诗歌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遗址,更是唐诗的精神内核。我们要以兴庆宫为核心,串联起西安的唐诗文化资源,比如大雁塔、曲江池等,形成‘唐诗之旅’精品线路,让游客走进西安,就能感受到‘一步一诗、一街一史’的文化氛围,真正把西安打造成‘看得见诗、记得住史’的唐诗之都。”

  随着“唐诗之都”建设的不断推进,兴庆宫的文化价值还将进一步释放。“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兴庆宫不仅是一个公园,更是一个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体验互动于一体的唐诗文化地标。”闫兆恪说,“未来,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读诗、写诗、品诗,真正让唐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要让每一个走进西安的人,都能在唐诗的意境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闫鑫 图/西安市兴庆宫公园提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