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在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削柿子皮。 陕西日报记者 耿杨洋摄
霜降过后,在富平,漫山遍野的柿树缀满了红果,像一串串红灯笼点亮乡村。
近年来,随着富平柿饼国家标准发布、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建成、创意新品不断涌现,富平柿子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种植到集智能生产、文化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升级。
截至目前,富平柿子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85亿元。小小的柿子,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开启从传统农产品到现代化产业集群的精彩蝶变。
锚定标准 筑牢品质根基
11月6日,富平县薛镇湾里村的柿子未来工厂里,机器运转不停。流水线上的柿子列队整齐,经清洗分选后,再由全自动机器剥皮去蒂。在这里,智能化控温烘制系统取代了传统晾晒,大幅缩短了柿饼的加工时间。
柿子未来工厂负责人赵增民介绍,该工厂于2024年建成,配备53台套自动化设备,串联起鲜柿清洗、加工、包装的全流程生产线。
“智能化系统通过精准调节温湿度,使得柿饼糖分转化得更均匀,生产流程标准高效,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赵增民说。
品质的飞跃,始于标准的统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品牌保护和生产标准,富平柿饼长期处于“有名无价、有质无量”的困境。
转机始于2017年,富平柿饼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地以此为契机,制定《富平柿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聚焦“园区化、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路径,出台专项实施意见,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培训柿农1万人次以上,通过选育尖柿优良品系、攻克“大小年”产业难题等举措,为产业优质化发展筑牢根基。
今年10月,品质标准再“加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富平柿饼》国家标准正式实施,科学界定了富平柿饼特有的感官、理化指标及产地关联性,明确其与广西、山东等地柿饼的差异化特征。富平柿子产业由此迈入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多元发展 拓展产业版图
在标准化生产为品质加上“保险”的同时,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不断拓展着富平柿子产业的版图。
10月30日,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削皮、挂架、烘烤……每道工序有条不紊。除了传统的柿饼,一款名为“冰柿”的新品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近年的明星产品。‘冰柿’经削皮、烘烤、冷冻制成,既有鲜柿的柔软,又兼具柿饼的韧性,爆浆流心的口感更是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大方天玺公司副总经理梁治国介绍。2024年,“冰柿”首次出口加拿大,为富平柿子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新通道。
如今,柿子深加工产品的多元版图正在加速拓展。在今年的杨凌农高会上,富平永辉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台前人气十足。该公司营销经理武米娜介绍:“我们公司已开发‘冰柿’、柿子酒、柿子果酱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年加工‘冰柿’150万斤,产值约5000万元,已带动3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从经典柿饼到“冰柿”、柿子咖啡,从柿子醋饮到果酱、休闲食品,富平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推动产业链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在产品创新之外,当地还以“柿”为媒,深入挖掘“柿文化”,将柿子林、柿饼挂晒的农家风光,与观光步道、骑行公路等结合,打造了柿林漫道观光游览线路,形成集观光采摘、民宿餐饮于一体的文旅新业态。如今,柿子主题旅游年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又一亮点。
创意赋能 激发文化活力
当古老的技艺遇见现代审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0月23日,在湾里村的中国柿染艺术馆,一场别开生面的“丝路唐韵”柿染服装走秀给出了答案。舞台上,模特身着由柿漆染成的独具设计感的服饰,让人眼前一亮。
“柿染是唐代就有的植物染工艺。把青柿子捣碎榨汁发酵成漆,染在布料上反复日晒,成品颜色素雅。”中国柿染艺术馆负责人杨维娜一边整理染布,一边解释。经柿漆浸染的布料在阳光下铺展,独特的光泽与素雅的图案相映成趣。
选择柿染创业,最初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富平36万亩柿子林,就是柿染最坚实的根基。”杨维娜说。有了想法后,她查阅资料、对接科研专家,最终回到家乡开启柿染探索之路。2023年,中国柿染艺术馆落成后,杨维娜策划的柿染展演秀吸引了众多高校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服装的面料选择、图案设计及成衣制作全部由村民与高校学生合作完成。从乡土到时尚,我们让想象变成了可能。”杨维娜自豪地说。
如今,杨维娜的柿染事业稳步发展,既供应柿漆又提供定制染布。杨维娜告诉记者,今年的染布订单已达1万米,预计明年将突破5万米,柿漆年产量计划提升至100吨。
正如中国柿染艺术馆墙上所写的话:“故事的开始是一颗青涩的柿子。”现在,柿子已延伸出一条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活力的全产业链。
在乡村振兴的新天地间,富平柿子产业的精彩故事将继续书写。(陕西日报记者 耿杨洋 通讯员 刘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