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雁塔景区内,市民游客在银杏林中尽情享受美景。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李明摄

小雁塔景区美景如画 记者郝钟毓 李明 摄

市民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参观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李明 摄

市民游客在小雁塔景区参观游览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李明 摄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公元8世纪的一个秋夜,诗人王维在长安城外的辋川别业独坐,他从“悲双鬓”的时光之叹,转向“学无生”的禅意之境,最终在“山果落”与“草虫鸣”的细微声响中,捕捉到了宇宙的永恒韵律。
千年之后,当我们跟随着“风雅长安——王维文化艺术数字沉浸展”来到西安荐福寺的小雁塔下,这片曾是唐代著名译经场的土地,竟与诗中的意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于是,那条从辋川通往内心的禅意小径,仿佛也延伸到了这里,连接起一座塔、一首诗与一座城的文化记忆。
在雨声与虫鸣中
听见永恒
《秋夜独坐》远不止是文字,更是一篇微缩的禅修日记。开篇“独坐悲双鬓”,道尽了我们每个人对时光流逝的共通的怅惘;而结尾“唯有学无生”,则是王维找到的答案——通过领悟“无生”的禅理,安顿生命,超越局限。
“作为王维的‘铁杆粉丝’,这首诗最让我着迷的,是把最深奥的道理,藏进了最平常的声音里。”就读于中文专业的骆晓清正在读博士二年级,“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王维活在当下,一定会惊讶于他的诗句能跨越千年,依然被无数人传诵。‘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告诉我们,永恒与真理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次果落、每一声虫鸣中。当你静心去听,与此刻的万物同在,便已触摸到了永恒。”
这种“于细微处见永恒”的东方智慧,恰恰是小雁塔的灵魂所在。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作为唐代顶级的“皇家译经院”,曾是无数智慧僧侣探究宇宙人生真谛的道场。王维“诗佛”的精神境界,与这片土地所弥漫的禅意,早已隔空共鸣。
“想象一下!”骆晓清望向庭院深处的塔影继续解读,“在唐代长安的精神世界里,辋川别业的个人修行,与荐福寺的集体译经,一隐一显,共同构成了古都丰满而深邃的文化人格。而今天,我们这些王维的现代读者,依然能在这里找到他的影子”。
如今,这种“对话”有了更为生动的载体。正在西安博物院举办的“风雅长安——王维文化艺术数字沉浸展”,便为今人理解这位“诗佛”与“乐仙”的丰赡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窗。展览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王维诗歌中各种意向,化作了可视、可听的沉浸式体验。观众不仅能在此看到他的《辋川图》之意境,领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还能通过展出的唐代茶酒器、文房用具等精美文物,切身感受王维与唐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风雅气韵。
“对历史的深刻感知本身
就是最好的传承”
从王维的诗境走进今日的小雁塔,那份穿越千年的禅意并未消散,反而在古今交融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漫步荐福寺的庭院,阳光下的银杏熠熠生辉。当饱满的果实从枝头脱落,轻轻敲打在满地金黄的落叶上,那声响正是1200年前王维聆听的“雨中山果落”。而在树荫下的长椅旁,游客们享受着阳光的暖意,低声交谈,风拂过古树叶梢的沙沙声,恰似那句“灯下草虫鸣”的自然回响。
“我在这附近住了30年,常来。”一位在塔下静坐的老先生自称是位历史爱好者,“游客们大多奔着‘雁塔晨钟’的名气来,但这座塔最动人的,其实是它闹中取静的禅意。往这儿一坐,心就静了。”谈及小雁塔的世界遗产身份,他补充道:“它是丝绸之路的见证,西安的宝贝,也是全世界的财富。能看到它被如此精心地守护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着认真,我们老百姓心里觉得踏实,也骄傲。”
小雁塔最著名的传奇——历经数次大地震而“裂而复合”,本身就是“唯有学无生”的物理显现。塔的躯体曾“老病”,却因卓越的建筑智慧而获得“新生”,正如王维所悟,战胜时间侵蚀的,不是“黄金”不朽,而是内在的结构与精神。
这种基于深刻理解的传承,正在小雁塔的庭院里悄然发生。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不再仅仅修复砖石,更致力于修复这座场所的禅意体验。他们通过持续升级监测预警平台、实施预防性保护工程,让科技守护静谧;通过繁育古树新苗,让自然延续生机。这一切,都为了让游客能更好地在这里感受王维诗中的意境。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对历史的深刻感知本身就是最好的传承。”庭院中,记者遇到了来自山西的王琦,作为曾经的历史老师,王维是她最爱的诗人,她说:“当我们理解了王维诗中‘山果落’的禅意,就会明白,保护小雁塔的静谧,是在守护一种境界。我们守护的,既是一座唐代古塔,也是一条联通古今的精神丝路。”
千年禅意在现代表达中
完成又一次生命循环
黄昏时分,小雁塔的轮廓在夕阳下愈发清晰。一群刚结束参观的年轻人坐在石阶上,安静地望着塔身,没有人说话。他们的静默,与王维“独坐”的姿态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每次心里烦躁的时候,我就会来这里坐一会儿。早上也和家人在这儿锻炼。”刘云霞的家离小雁塔一站地,“说不上为什么,就是看着这座塔,想想它裂了又能自己合拢的传奇,就觉得自己的那些烦恼也算不得什么了。”
这或许就是王维的诗与小雁塔留给今人最珍贵的礼物——在快速变化的都市生活中,保留一处让心灵“独坐”的空间,体验“山果落”般的细微美好,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这种共鸣,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在小雁塔的社交媒体账号下,年轻人分享着他们在这里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晨曦中的塔影、金秋的银杏,或是午后的一隅静谧。一条高赞评论这样写道:“在这里,我终于懂了王维说的‘山果落’是什么感觉。原来唐诗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一种活着的体验。”于是,当古老的禅意通过现代人熟悉的视觉语言和社交方式被重新表达时,它就完成了又一次的生命循环——从王维的诗句,到古塔的实体,再到当代人的情感体验与数字记忆。
从辋川到小雁塔,从《秋夜独坐》到现代人的心灵需求,王维的禅意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旅行。当古老的诗歌在现代的都市空间中找到回响,当千年前的禅悟被重新诠释,长安的禅意,便在每一次用心的感知中延续,在每一次心灵的共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美妙的方式——它不需要刻意的说教,只需要一座静立的塔,一首宁静的诗,和一个愿意停下脚步、侧耳倾听的人。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