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将“数字中国”列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以数字医学创新为突破口,推动医药研发、智慧诊疗、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等全产业链协同升级,构建“数字+医疗+健康”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西部智慧与实践方案。
11月14—15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促会健康数据与数字医疗分会、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第十六届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大会主题为“数字赋能医疗,智慧守护健康”,汇聚医学、生命科学及工程科技等多领域顶尖院士与专家学者,共话医工协同创新的前沿趋势与未来发展,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本次大会共设置1个主论坛和9个分论坛。

大会现场合影
11月15日上午,大会主论坛在浐灞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韩德民院士、詹启敏院士、赵铱民院士,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科,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陕西省卫健委巡视员戴文学,陕西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处长安军,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吕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雷利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书记马辛格,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院长李昂参会。开幕式由中国医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民主持。

中国医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民主持开幕式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在致辞中指出,面向未来,西安交大将弘扬西迁精神,携手各界深化医工交叉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医企合作与国际交流,以坚实技术创新和高效成果转化,为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科在致辞中强调,医工协同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疗技术升级的“加速器”,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他提出要锚定国家战略与人民健康需求聚焦攻关,深化协同联动健全“临床需求—研发—转化—产业”全链条机制、凝聚“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强化医工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与创新激励,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科
韩德民院士致辞指出,在数据奔涌的时代下,健康数据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解锁生命密码的新“钥匙”,数字医学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医疗信息化,更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数字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上正带来革命性提升。

韩德民院士致辞
吕毅院长主持发布2025年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进展一:《两项世界首次:我国科学家从零设计“人工神经开关”实现从“造结构”到“创功能”的跨越》;进展二:《柔性可植入颠覆性贴片,实现无电池细胞内精准给药,开启靶向治疗新纪元》;进展三:《全球首款!医工交叉点亮“复明之路”,复旦团队开发新一代视觉假体登上Science,从可见光到红外光,打开“超越”生理极限的感知之窗》;进展四:《Science重磅!全球首创、自主研发细胞组学 Stereo-cell 技术,开启百亿细胞大数据时代,被誉为“生命浑天仪”》;进展五:《生命观测进入“透明”时代:清华全球首创组织“玻璃化”技术,重构三维生命观测能力》;进展六:《AI智药新范式:上海交大团队攻克变构药物设计难题,登〈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封面》;进展七:《脑机接口驭见未来:全球最小超柔性电极破壁临床新纪元,我国侵入式脑机接口实现重大跨越》;进展八:《破解前列腺穿刺困局!多中心AI模型登顶刊,助力无创精准诊断分级》;进展九:《告别扎手指!瑞金医院技术破局,开启“无创血糖检测”新时代》;进展十:《医工融合 照亮“心”光——微创心外科手术“西交方案”领跑心脏外科2.0时代》。

吕毅院长主持发布2025年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

2025年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发布现场
主旨报告环节,韩德民院士、樊代明院士、赵铱民院士、詹启敏院士、吕毅教授,分别就《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疾病与主动健康》《肿瘤防治新理念》《从精准操作到智能协同·医用机器人研究的新进展》《数智科学赋能现代医学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科技创新进展》进行主题报告,展示了近年来以学科交叉为核心抓手,深耕医学与工科深度融合的情况,以及国家医疗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与重要成果突破。
据悉,“医工协同,智创未来。”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医工协同科技创新学术年会已成功走过十五载历程,持续推动医工领域与科技前沿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向生命科学领域深度渗透、融合共生,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瞩目成效。
第十六届年会的召开,既是对过往十五载深耕积累的成果总结,更是对未来医工协同创新路径的开拓与展望。西安交通大学未来将继续汇聚各界智慧、激发创新动能,以科技之力赋能医学进步,以医学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为推动人类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文/图 陈佳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