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渭南: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大关
2022-10-09 16:30:1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浚喆责编:高岗

  10月9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非凡十年·渭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渭南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磊介绍渭南全市经济运行和发展总体情况。

  侯磊表示,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扎实做好和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经济新活力不断释放,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DSC03886

  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祖亮主持新闻发布会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侯磊介绍,近年来,渭南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总量稳步增加,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大关;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04.63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2087.21亿元。渭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012年为21081元,2021年突破40000元,达到44785元,年均增长8.2%。全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重明显提升。2016年,渭南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07.9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3.1%)超过第二产业(37.6%),成为第一大产业。渭南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8.7:46.9:34.4转变为2021年的19.2:37.3:43.5,第三产业占比十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2021年,渭南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37亿元,比2012年增加40.31亿元,年均增长6.3%。同时,渭南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由2012年的242.4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68.15亿元,年均增幅达7.6%,高于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良好

  农业经济发展稳定。2021年,渭南市粮食总产量249.2万吨,较2012年增长3.1%;蔬菜总产量320.26万吨,增长46.6%;水果总产量374.21万吨,增长44.0%;肉类总产量18.99万吨,下降7.9%;禽蛋产量14.58万吨,增长45.2%;奶类产量48.95万吨,增长29.4%;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万吨,增长1.3倍。2021年,渭南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5.58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5.3%。

  果业发展活力增强。渭南市上下持续深化区域特色果业发展,全面提升果业生产水平,积极融入产品质量认证及监管体系,形成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合阳红提”“澄城樱桃”“潼关软籽石榴”“富平尖柿”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量、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有效增强,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环境美化的绿色产业。2021年,渭南全市果园面积318.87万亩,较2012年增长22.7%,年均增长2.3%;园林水果产值246.62亿元,较2012年增长2.2倍。其中,苹果产值115.62亿元,占水果总产值的46.9%;冬枣产值41.11亿元,占16.7%;葡萄产值31.14亿元,占12.6%。

  特色产业势头强劲。近年来,渭南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谋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特色农业发展稳中向好,品质不断提升。2021年,渭南全市省级农业园区达到55家,较2012年增加40家;设施农业面积106.48万亩,增长62.9%;设施蔬菜产量132.31万吨,增长23.1%;设施瓜果产量69.79万吨,增长47.6%;畜牧业增加值74.23亿元,增长5.3%。

非凡十年丨渭南: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大关_fororder_DSC03834

渭南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磊介绍全市经济运行和发展总体情况

  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渭南全市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冶金六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和2012年比,2021年有色冶金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5%,下降了11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占24.9%,下降了7.7个百分点;化工工业占16.2%,提高了9.1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占11.2%,提高了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工业占10.0%,提高了4.2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5.5%,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和2012年比,2021年钢材产量增长103.5%,化肥产量增长117.2%,水泥产量增长19.3%,精甲醇产量增长8.2%,焦炭产量增长3.6%,发电量增长0.5%。

  工业经济质效同升。2021年,渭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2.08亿元,较2012年增加973.88亿元。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96户,较2012年增加125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3户,增加13户。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282.29亿元,较2012年增加797.29亿元;利润总额94.13亿元,增加49.43亿元。

  服务业发展提速,行业贡献渐行渐强

  规上企业不断壮大。2021年,渭南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62户,较2014年增加60户,增长58.8%,年均增加6.7户;企业从业人员数2.92万人,增加0.66万人,增长22.6%,年均增长3.7%;营业收入124.32亿元,增长59.0%,年均增长6.8%;企业应交增值税1.74亿元,增长61.1%,年均增长7.1%。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在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渭南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8.2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2.91亿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3%上升到2021年的4.9%,提高了2.6个百分点;渭南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3.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6.18亿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8%上升到2021年的6.5%,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21年旅游收入474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318.46亿元,增长2.1倍;接待游客7269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1.9倍。

  服务业贡献明显提升。2021年渭南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907.65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7.3%。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不断转型升级,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21年贡献率达到39.7%,较201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0.2%和10.9%的稳定增长。随着东雷抽黄二期、桥涧峪水库引水入城项目、108国道改扩建、渭南西站、市体育中心、市博物馆、新中心医院等一批水利、交通、文体、医疗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侯磊说,渭南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工业投资,全市工业投资保持了年均增长2.6%的速度。中国酵素城、陕西红马科技、友发钢管、上若泰基、麦克罗、富平热电联产、华能渭南热电联产、合阳县9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澄城县农光互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渭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民间投资方面,渭南全市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升,投资内生动力一进步增强。2012年以来,渭南全市民间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3.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44.3%上升到2021年的63.1%,提高18.8个百分点。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升级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2021年渭南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72元,较2012年增加15964元,增长73.2%,年均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增加8582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由2012年的3.3:1缩小到2021年的2.5:1。

  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十年来,渭南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获得较快发展。2021年,渭南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57亿元,较201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7.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14689元,较2012年增加8754元,年均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58元,较2012年增加8020元,年均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97元,较2012年增加6502元,年均增长8.0%。

  消费需求变化鲜明。近年来,渭南全市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业态不断细分,消费方式更加多元,从重点监测的商品来看,粮油、食品类商品成为推动全市消费的主打商品,干鲜果品、汽车、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类等改善型商品增长较快。2021年全市粮油、食品类零售额54.44亿元,占商品零售的17.2%,较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干鲜果品类18.29亿元,占比5.8%,提高5.4个百分点;汽车类74.03亿元,占比23.4%,提高5.4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81.43亿元,占比25.7%,提高2.1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零售额4.57亿元,占比1.4%,提高1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文化、电讯事业继续领跑。2021年渭南全市共有国有文艺剧团、剧院19个;公共图书馆12个,较2012年增加1个,藏书总量200.1万册,较2012年增加125.1万册;2021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512.77万部,较2012年增长6.8倍;互联网宽带用户182.17万户,增长4倍。

  教育科技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整合,渭南全市中小学学校数量有所减少,但幼儿园、特殊教育等普惠性学校发展较快。2021年末,渭南全市普通中学222所,较2012年减少146所;小学681所,减少494所;幼儿园1252所,增加215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增加4所。2021年,全年共申请专利1774件,较2012年增加725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532件,增加1193件。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渭南全市不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2021年,全市卫生机构4184个,较2012年增加302个;拥有床位由1.81万张发展到3.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2.13万人发展到4.0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94.2万人;全市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达到24个,收养1689人;社区养老服务床位数18387张,全年服务75万人次;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7.95万人,较2012年增加17.9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6.21万人,增加6.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6.5万人,增加10.95万人。

  十年的辛勤付出,为渭南全市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征程中,渭南市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的发展之路,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文/图 吴明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