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三十六条政策 助力“四新战略”实施
2022-10-20 17:36:54来源:央广网编辑:赵浚喆责编:高岗

  央广网西安10月20日消息(见习记者侯凯奇)西安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多个重大区域战略、重大改革试点和支持政策在西安复合叠加,让西安正处于政策叠加的机遇期。西安各区如何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看西安经开区如何破局。

  近日,西安经开区正式印发《经开区实施“四新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十六条政策》(以下简称《三十六条政策》),提到未来三年将拿出最高9亿元资金,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这一重磅消息的推出,正是前不久西安经开区对外发布全面开启“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四新战略)”建设行动方案的一个重要举措。

(转载)西安经开区三十六条政策 助力“四新战略”实施

《经开区实施“四新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十六条政策》发布现场(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换句话说,“四新战略”是规划路径,为经开区擘画未来发展蓝图;以“四新战略”为引领,西安经开区将陆续推出多条举措来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三十六条政策》正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发布表明了经开区正在加速实施“四新战略”,不仅给“四新战略”提供了可操作路径,也将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坚持产业兴区,招引优质项目落户经开

  谈到产业兴区,西安经开区很有发言权。自建区以来,经开区始终坚持以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为重点工作,先后引进聚集了陕汽、吉利、隆基乐叶、华天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累计培育“五上”企业1302家。全区拥有西安市近三分之一的工业总量,累计入区企业6万多家,是西部地区500强和央企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同时建立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结构合理的“4+4+4”现代产业体系,即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分布式能源与储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四大新兴产业”,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将产业兴区落到实处。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面对新的发展要求,经开区多举措招引优质项目落户经开,朝着建设产业新高地加压奋进,以击鼓催征之势推进“四新战略”建设。同时,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北大门”,在西安市“北跨”的发展背景下,“临空”“沿站”“高速交汇”“地铁密集”,经开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转载)西安经开区三十六条政策 助力“四新战略”实施

西安经开区城市立交(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三十六条政策》中明确给予企业落户经开资金支持的政策,体现出西安经开区聚焦重点谋发展,立足优势抓招引的雄心,同时也将成为优质企业及项目落户经开的重要催化剂和驱动力。

  优质项目落户经开,将进一步完善西安经开区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是延伸区域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可以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质提速。经开区正在用自己的理念和区域优势,在“产业为王”的赛道上抢占先机,跑出“经开速度”。

  提升企业能级,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社会预期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据了解,近年来西安经开区深入推进“全城通办”业务,旨在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政务“瘦身”,让群众少跑路,实现“就近办事,一次办成”。同时,积极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在更大范围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为办事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

  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务效能,营造宽松环境,以营商环境“源头活水”,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经开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据了解,2021年,西安经开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31亿元;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1703.88亿元,其中新材料新能源产值同比增长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

  企业投资力度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为此,西安经开区“量体裁衣”,《三十六条政策》涵盖了支持工业技改和投资力度、项目建设、外资加大投资等方面,助推企业能级提升。

  针对工业企业,经开区量身定制了“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平台建设、协作配套”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针对服务业企业,量身制定了“消费新业态、企业跨境发展、跨境电商、境外参展、服务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针对科技文化类企业,制定了“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申创文旅行业认定”等一系列政策。

(转载)西安经开区三十六条政策 助力“四新战略”实施

西安经开区风貌(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记者从西安经开区了解到,《三十六条政策》针对不同规模企业也相应制定了梯度培育的细则。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发动科创新引擎,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的转化对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在西安实施的北跨发展战略中,经开区、渭北新城和阎良区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建设,已经成为西安发展的工业增长极。

  近年来,西安经开区不断深化“有色院”创新模式,推进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聚集各类研发机构268家,高新技术企业510家,企业年发明专利申请量3000多件,中省市各类创新平台290个;院士工作站18家,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千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多家。

  在秦创原建设及“两链融合”的背景下,西安经开区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有机融合,以《三十六条政策》为重要抓手,鼓励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及研发投入,对承担“揭榜挂帅”项目的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并支持创新平台及双创载体建设,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进一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让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四新战略”建设全面提速。

(转载)西安经开区三十六条政策 助力“四新战略”实施

西安经开区风貌(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有专家认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担着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现代城市标志区等方面的功能。记者了解到,西安经开区自2000年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经开区以来,在产业集聚、体制创新、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新战略”符合西安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开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并赋予了其新的发展内涵,有助于进一步释放西安经开区的开放和创新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宜居幸福度,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该政策的出台是西安经开区加快“四新战略”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型经济技术开发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丰富辖区经济业态的重要抓手。这一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经开区在项目聚集、人才吸引、资金引流等方面的能力。

  未来,西安经开区将以政策发布为契机,着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产业“自贸+”创新区、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进一步释放西安经开区的开放和创新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用实招为西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