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茶研发中心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习俗。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国,漫长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茶俗的历史,已成为一条支系发达、水量充沛、繁星闪烁的文化之河。
“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清代文学家纪昀在诗中所写的,正是咸阳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泾阳茯茶。
“中国茯茶之源”“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业百强县”“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多年来,咸阳市泾阳县大力发展茯茶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7年3月21日,为了积极响应“陕茶复兴”计划,促进泾阳茯茶产业扩张产能、提质增效,实现“传承历史文化、复兴茯茶产业”的目标,在咸阳市政府、杨凌示范区、泾阳县委县政府、陕西省农业厅园艺蚕桑工作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泾阳县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共建泾阳茯茶研发中心的协议。
现代科技赋能茯茶,是泾阳茯茶实现品质升级的关键举措。2018年1月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设有毛茶精制拼配车间、毛茶快速陈化车间、茯茶加工生产车间、智能发花房、成品陈化室、茶叶检测检验实验室、审评实验室、茶艺室、展览室、会议室、专家工作室等。
经过5年的发展,泾阳茯茶研发中心先后组建了囊括茶学、微生物、营养保健等学科专家的科研团队,研发中心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四位”一体,已成为泾阳茯茶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泾阳茯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
截至目前,泾阳茯茶研发中心已研发茯茶新产品5大类48个产品,速溶茯茶、茯茶多糖提取、茯茶多糖保险薄膜、茯茶茶渣纸、茯茶皂素提取、茯茶面膜等茯茶深加工产品陆续上市。茶科学研究与产业的强强联合,已成为泾阳县农业科技的“加油站”,产业的“服务站”。
科技赋能传统制茶业,为非遗制茶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作为联合申报项目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
如今,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咸阳正在将茯茶打造成质量考究、品质上乘、特色鲜明的咸阳地标品牌,让其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茶”、人民健康的“保健茶”、文明互鉴的“文化茶”、世界大同的“友谊茶”,让咸阳茯茶生生不息、香飘益远、发扬光大。(文/图 范秋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