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一座镶嵌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塞外边城,全县生态环境逐年变好、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品位逐年提升。
红柳路区间道路
打通“断头路” 实现路路通
2023年,靖边县持续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多年未能打通的“断头路”被一一打通。
“长城路南段终于打通了!”这是靖边县市民群众在2023年11月份奔走相告的第一句话。长城路南段南北1公里黑色道路犹如一条笔直的黑色缎带连成一体的画面,印证了群众二十多年的期待。长城路是靖边县城中心城区内最核心的一条城市南北大通道,从2000年起开始开发建设,直至2013年完成了北段3.5公里的道路建设。而长城路南段剩余的最后1公里,由于多年来受到当地群众征收补偿工作的阻滞,道路一直未能打通。2022年起,靖边县委、县政府组成工作专班,下定决心打通群众多年期盼的“断头路”,通过积极引导失房群众集中安置、鼓励失地群众开发自建等措施,保障了146户失地群众的后续生活问题,解决了84户失房群众的安置居住问题,长城路南段顺利打通,并于2023年顺利开工,结束了多年来城南、城北群众绕路走的历史。
法院连接线开通、红柳路南段开通、红柳路区间道路开通、滨河路文化路北段向北开通、西环路中段地下管线建设开工……2023年,让靖边人民高兴的事接踵而至。
改善河道水质 提升生态环境
芦河,靖边人民的母亲河,从南向北穿城而过。近年来,由于上游水库蓄水量下降,没有固定的水源补给,芦河河道成为县城排污纳垢的“理想”场所。雨季淌雨水、平时流污水,芦河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城区“著名”的臭水河。从2019年起,靖边县委、县政府开始策划芦河水环境治理项目,2020年正式开工建设,但是受疫情和融资等因素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从2023年起,靖边县按照“县级包抓、部门联动、专班推进、定期调度”的办法,不断加大协调力度,推动工程项目进度提档升级,完成工程建设总投资近7亿元,年度完成投资近3亿元,完成了工程总量的80%以上。
芦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目前,芦河河道内碧水荡漾、清澈见底;生态湿地主体工程全部完成,成为净化芦河水质的利器;宣教中心装修工程基本完工,成为整个芦河水质监测、补水控制、防洪安全预警的控制性中枢;芦河河道两侧绿化种植、景观步道、智慧停车、健身广场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休闲廊道建设,成为靖边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改造老旧小区 推进民生保障
靖边的老旧小区建设年代长、体量小,群众对于改造的积极性不高。在多次调查摸底工作中,大部分符合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在调查摸底阶段调查的结果都是同意改造,但是在项目申报完成、上级补助资金下达后,部分小区改造意愿出现反复,一部分群众不愿意改造,导致改造工作无法推进。
蓬勃发展的靖边县西新区
为了查清原因、摸清底子,靖边县通过组织召开改造小区群众代表座谈会,多次深入基层,入户走访,全面了解群众的心声、倾听群众的诉求。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群众觉得上级补助资金太少,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部分经济状况不好的群众觉得经济负担较重;部分群众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心存疑虑,担心自筹部分的资金能否100%使用在老旧小区改造上。在了解到群众的顾虑之后,靖边县政府确立了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包抓机制、群众为主机制、共同决策机制、资金统筹机制”的四个工作机制。建立县级领导牵头,部门班子成员包抓的领导班子包抓机制,具体由负责老旧小区改造的县住建局一名班子成员包抓,县住房保障中心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组成一个包抓责任主体,共同包抓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有人抓、质量有人管、责任有人负。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老旧小区改造前,为了顺利推进前期工作,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在前期设计、改造意愿、改造模式、改造内容等问题上,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和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于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立面的色彩、改造的标准、资金的使用,由包抓领导小组、业主委员会成员、业主代表共同决策、共同采购;建立了多元的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按比例发行地方专项债券,建立县财政补贴机制,不足部分由群众按比例分摊,按照上述四种筹资机制,建设资金筹集得到保证,资金筹措使用完全透明,不仅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更有力促进了老旧小区改造进度。
2023年,纳入靖边县老旧小区改造的国税局、政府办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主体工程全面开工,4个小区完成了外墙保温和真石漆施工,2个小区加装电梯22部,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文/图 白凌燕 高耀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