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渠焕发新生机 ——郑国渠农文旅融合发展观察
2024-07-02 09:15:07来源:陕西日报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千年古渠焕发新生机 ——郑国渠农文旅融合发展观察

3月,游客在郑国渠旅游风景区观赏桃花(资料照片)。

千年古渠焕发新生机 ——郑国渠农文旅融合发展观察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6月19日摄)。

  “叫西脚推东脚噢哟”……6月21日,在郑国渠旅游风景区,铿锵有力的泾河号子响彻峡谷。岸边,等待乘坐观光船的游客排起长龙。郑国渠,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惠农工程,如今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深挖郑国渠渠首历史文化价值,再现‘天下第一渠’独特魅力。”今年,咸阳将开发建设郑国渠写进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治水而兴”到“文旅而兴”,郑国渠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

  水利兴农

  6月21日,在泾阳县桥底镇东沟村,村民正在进行夏灌作业。田地里,水渠的小闸门一提,渠水汩汩流向农田。

  身处渭北旱腰带地区,许多像东沟村这样的村庄,都因泾惠渠水而“活”。

  “今年夏灌抗旱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密切关注灌区土壤墒情和作物出苗状态,组建浇地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灌溉需求,积极动员群众灌溉抗旱。”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高陵总站站长冯新建向记者介绍,截至6月21日,泾惠渠灌区夏灌斗口累计引水1680万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20余万亩。

  渠水润千秋。在郑国渠修成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与郑国渠一脉相承的历代引泾灌溉工程都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着稳定的水源保障。1932年建成的泾惠渠,是我国第一个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也是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

  近年来,随着灌溉工程不断改造升级,泾惠渠的灌溉面积从59万亩增至146.5万亩,灌区粮食亩产量连年攀升。该灌区以全省2.4%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省5.8%的粮食,成为陕西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地以郑国渠为核心,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按照‘管委会+运营公司+景区’模式,市县联动打造郑国渠遗址区、风景区、乡村振兴区,致力于再现‘天下第一渠’盛景。”泾阳县委书记郝瑞耀表示。

  旅游兴业

  “这些年,景区建设好了,游客越来越多。”6月14日,在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保安杨革命给记者讲述他和郑国渠的故事。

  杨革命是泾阳县王桥镇船头村村民,如今在景区里当保安,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

  “过去,我在外打工,收入很不稳定。如今在景区工作,离家近,收入也不错,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杨革命说。

  杨革命的好生活得益于郑国渠旅游业的兴起。如今,最早的郑国渠渠首只剩一座纪念石碑供人凭吊,但这里的峡谷风光和蕴藏的水利文化,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2004年,浙江人赵良妙到泾阳县投资建设水电站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下决心开发郑国渠旅游风景区。2017年,在赵良妙和团队的努力下,一个国家级旅游景区——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建成了。

  “我们希望综合开发更多业态,为当地群众打开更多致富渠道。”赵良妙说,景区持续开发泾河旅游资源,已培育出休闲度假、非遗体验、亲子研学、精品民宿等多种业态。今年“五一”假期,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单日最高客流量近2万人次。

  景区开发建设、旅游交通、民宿运营、农产品销售……随着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出现了。截至目前,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已吸纳周边村民300多人就业,让更多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如今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渠岸绿树成荫、湖面碧波荡漾、廊桥古朴典雅。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计划今年建成郑国渠博物馆,并全面提升景区软硬件设施。”赵良妙说,“文化是景区的灵魂,深挖文化将带动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农文旅相融

  “这是我们云阳镇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欢迎品尝。”

  “泾阳茯茶600多年历史传承,品质上乘。”

  ……

  3月,关中平原城市群文旅路演推广暨2024咸阳旅游季·郑国渠山野桃花节在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举行。在特色产品展销台前,热情的吆喝声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品尝、购买。

  每年春天,郑国渠两岸百亩桃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作为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标志性文旅活动之一,郑国渠山野桃花节已连续举办6届。今年,来自西安、宝鸡、运城、临汾、三门峡等地的文旅从业者齐聚于此,推介旅游产品、寻求合作,郑国渠不断提升知名度,叫响农文旅品牌。

  “本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架起了泾阳对外开放合作的桥梁,吸引更多人走进泾阳,为泾阳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郝瑞耀表示。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的发展是泾阳县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泾阳县积极打造全域旅游品牌,依托“山水茶农商”资源,发展研学游、工业游、乡村游、茯茶游等多业态融合旅游产业。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一体化推进农文旅产业发展,构建‘日月同辉、五彩斑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郝瑞耀说。(文/图  陕西日报记者 张乐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