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和秦创原总窗口,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形成创新要素的强势联动,在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在陕西走在前列。
南瑞集团-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正进行相关测试 摄影 柳洪华
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完美契合”
时间回溯到2021年8月27日,南瑞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线上签约,以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作用,以项目为牵引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协议,双方联合培养博士后,实现人才共享和技术融通。
“在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基本都来自于交大,企业则主要提供具体的工程应用需求,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产学研用’有机体。双方通过联合研究,也能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对于硕博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有了企业的加入,让培育方案更加的多元化,有机会也有途径将理论研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南瑞集团-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这样的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张崇兴感受颇深。
而“南瑞-交大”模式,核心在于改变了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方式,构建起“南瑞集团提出研发需求”“双方共同派驻研发团队”“合作培育、引入高端人才”的创新联合体,最大限度激发了“张崇兴”们的创新潜能。
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赵凡介绍产品 摄影 柳洪华
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在高端软磁材料及器件领域,我国70%以上的产品依赖进口。一直以来,我们团队的梦想就是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赵凡说。
2021年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区举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就在同年6月1日,主要从事系列高端软磁铁氧体材料、软磁磁芯和器件开发和应用的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磁电子”)成立。自此,这颗在实验室“沉睡”了整整十年的科创“种子”在沣西新城开始萌芽。
得益于沣西新城提供的1000万元资金支持,以及帮助补强项目的管理和销售团队,并为产品匹配市场需求,锐磁电子迅速成长。目前,沣西新城专为锐磁电子定制的12000平方米厂房已初具规模。
“1000万元保证了我们从实验室走出来后有了厂房和生产线,使我们顺利地实现了从中试到量产。去年我们实现了2000万的营收,而凭借我们在材料端自研自产的优势,我相信我们在器件端也能获得成功。”对于从磁粉到磁芯再到器件的全链条发展,赵凡信心满满。
秦创原建设的4年来,沣西新城通过搭建转化平台、完善转化机制、优化转化环境等举措,成功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锐磁电子”们的成果有土壤、产品有市场。截至2025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就在西咸新区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84项,其中落地沣西新城达到190家、占比70.37%。
西安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无人机产品 摄影 柳洪华
新兴产业与城市竞速“相得益彰”
“低空速递”跨越琼州海峡、“飞行汽车”迈入商业运营阶段、“低空飞行”成为消费新体验……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业态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也展现着中国智造新实力。
2025年2月28日,西咸新区举行“抢滩新质蓝海,擘画低空未来”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为无人机试飞基地揭牌,拉开了西咸新区逐梦“低空”的产业新篇。
据了解,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是西咸新区联合陕西电信打造的省内首家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目前已获得两处空域,使用面积约145.5平方公里。基地集研发试制、检测验证、试验飞行、适航服务、飞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一期办公空间已吸引故源科技、航飞智能等9家企业进驻,涵盖了无人机生产、研发、培训、巡检及监测等多个领域。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位于沣东新城自贸新天地的西安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蓝悦”),是一家集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无人机技术研发创新、中大型工业无人机生产、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西安是技术和人才的高地,西咸新区则有减免房租、高新企业补助等非常好的产业政策,这为我们的产品多样化和市场扩张提供了很多支持。目前,我们组建了自己的生产制造加工中心,80%的零部件实现自主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应急救灾、医疗救援等无人机应用核心行业。”西安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计敏涛说。
西咸新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积极布局,通过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获批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发挥应用牵引作用等举措,已聚集84家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西安蓝悦”们正在低空经济“航道”加速起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