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钻探装备制造中心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车床旁,一位身穿深蓝色工装的中年人正专注地调整刀具参数。扎根一线20多年,从一名普通车床操作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李浩儒用一项项技术创新改写行业纪录,也成为同事们口中“有困难就找李大师”的行业标杆。
工作中的李浩儒
“小工装”解决大难题
“创新不是非得搞惊天动地的大发明,一线工人的智慧往往能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谈及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抽屉式”钻头复合片喷砂工装,李浩儒感慨万千。2019年,他在车间发现传统喷砂工艺的痛点:工人需用丙酮去除复合片上的胶水,刺鼻的气味不仅严重危害健康,而且效率低下。
“当时车间工人说‘已经习惯了’,但我闻了30秒就有要窒息的感觉。”为解决这一问题,李浩儒带领团队开启攻关,经过多次的推倒重来,在磁铁研究所专家的协助下,他们选取到一种最符合要求的磁铁吸附方式,彻底淘汰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将喷砂效率提升70%以上,年节约生产成本超30%。更令他自豪的是,“工人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这项看似简单的创新,被大学教授誉为“高手在民间”。
创新基因的萌芽与绽放
李浩儒的创新之路始于2003年。面对传统车床加工效率低下的问题,刚工作3年的他连续十几天不断尝试,自己刃磨成形刀具,将刀具反装反向车削加工锥面和螺纹,实现一次加工6—8个接头,而后钻孔加工,保证接头螺纹加工精度,加工效率提升50%以上。因加工过程形态像一串串糖葫芦,被称为“糖葫芦式”加工法。“那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创新,现在回想可能就在当时有一个创新的萌芽埋在心里了。”李浩儒回忆道。
工作中的李浩儒
李浩儒表示,这份“爱琢磨”的劲头,还离不开木匠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看父亲因为把木工活做得好而受到周围人的尊重,耳濡目染下就觉得把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后都会有所收获,也会得大家的认可。所以在工作中我总是下意识地去思考,不仅仅要发现问题,也要想解决办法。”
这种探索和创新精神让李浩儒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迎来高光时刻:他参与研制的随钻测量钻具,助推企业创造了顺煤层定向钻进孔深3353米的世界纪录;参与研制整体螺旋钻杆和打捞钻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他带领团队发明螺旋槽铣床轻量化快换刀盘,将铣削刀片更换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铣削效率提升5%……
如今,李浩儒主持或主参科技创新、精益改善、降本增效、“QC”活动等30余项,授权专利8件,发表学术论文1篇。
让“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从‘工’到‘匠’的过程”李浩儒这样解读自己的职业信仰。2000年入职时,他带着自磨刀具参加考核,以综合第一的成绩从2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数控机床尚未普及时,他硬是靠手工打磨刀具,攻克了塑料件高温碳化的技术难题。
李浩儒(中)与工作室成员讨论零件加工工艺
2015年西安研究院创建了以李浩儒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这种工匠精神的带领下,李浩儒以传技艺、带高徒、解难题、创实效为己任,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工作室营造“人人都能创新,时时都能创新,事事皆可创新”的创新氛围,培养出12名技能骨干,其中2人获得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
“李浩儒创新工作室”也先后被陕西省总工会授予“劳模和工匠人才示范性创新工作室”,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授予“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和“劳模(技能大师)示范性创新工作室”,被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授予“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
“新时代产业工人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具备深入钻研的精神、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技术能力,不断在项目实战中学本领、提技能、强精神。”李浩儒创新工作室打破工种壁垒,聚合车工、钳工、焊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协同攻关,他期待青年技工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精研传统工艺,又能掌握数控编程、设备运维等新技能。
面对智能制造浪潮,李浩儒干劲十足:“再智能的机床也需要‘工匠之手’,但工人不能只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要坚守工匠精神的同时,学会改变自己适应新时代,学习新技术,成为技术的掌舵手。”他不由得哼起高中时激励自己的《无名小路》:“也许另一条噢小路一点也不差,也埋在没有那脚印的落叶下,那就留给别的人们以后去走吧,属于我的这一条,我要一直走到天涯……”
从刚入行时的“爱琢磨”,到改写行业纪录的大国工匠,李浩儒用20多年证明:匠心,永远是最硬核的“绝活”;而创新,正是这条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文/陈楠 图片来源受访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