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中的“比巧芽”活动。(大荔县文化馆提供 资料图片)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等。源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渭南市大荔县,有过“乞巧节”的习俗。
突出“巧”的大荔乞巧节
“巧伢伢,乞巧来,桃儿罢,枣儿吃,年年有个七月七。尺子量,剪子铰,看谁活儿做得好……”这是大荔县流传很久的“乞巧歌”中的一段。村里凡是上了年纪的婆婆们,都会哼唱几句。
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荔县许多村都有着农历七月七过乞巧节的习俗。大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林宏霞说,那时村里的“乞巧节”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各村都会搭起彩色的“乞巧棚”,彩棚贴有五色彩纸剪成的仙楼、牛郎织女等。然后进行装扮巧姑、耍七姑娘、比巧芽、磨碗乞巧、祭祀月神等活动。
“装扮巧姑”一般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婆婆,用斗(旧时粮食容器)和簸箕以及水瓢和谷秆制作“巧姑”(织女形象),搭配头饰与服装。装扮好的巧姑像被村里的妇女抬着,由锣鼓队迎进乞巧棚,献上糖点瓜果、巧菜美食等物品祭拜巧姑,进行锣鼓、社火等表演。
“比巧芽”则是从农历六月下旬开始,村里各家各户的妇女浸泡大麦、小麦等七种谷物,每日换水培育绿苗,名为“巧芽”,在长成的巧芽周围缠几道红丝线,到节日那天置放在织女像前来比巧,巧芽高的就得到“巧姑娘”的赞誉。
活动的高潮部分在“耍七姑娘”环节,在“乞巧棚”的织女像前,村里未出阁的姑娘们进行织布、纺线、纳鞋底、剪纸、弹琴、唱歌、背诗、穿七彩线、写毛笔字等献巧演示。棚外,成群的男青年敲着锣鼓呐喊助威。此时,谁家的姑娘心灵手巧,就会得到很高的赞誉。
“大荔乞巧节,是一个突出‘巧’的习俗表现,是当地妇女通过‘比巧芽’和‘耍七姑娘’的织布、刺绣、写字、剪纸等质朴的方式,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追求,也寄托了对美好的爱情与婚姻的向往。”林宏霞说。
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在大荔县文旅局、大荔县文化馆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3年大荔“乞巧节”活动在大荔县许庄镇西大壕村恢复。2013年大荔乞巧节获批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有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3人,2015年大荔县文化馆设立乞巧节传习所。
近年来,大荔通过非遗保护、习俗活化、艺术融合三重路径,实现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乞巧节里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习俗活动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与此同时,增加了展巧、赛巧等助兴内容,妇女们除了传承传统的乞巧活动外,还增加剪纸、刺绣、墩绣、民间纺织、皮影表演、木偶表演以及与之有关的诗联、书法、绘画现场表演等,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今年的大荔乞巧节将于8月28日下午在大荔县东府广场举行,这是首次将大荔乞巧节由乡村“搬进”城市。大荔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晨表示,传承和弘扬“乞巧节”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就是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提供充满趣味和文化氛围的沉浸式体验等活动,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此次的大荔“乞巧”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将依托“三秦四季·浪漫七夕”陕西省2025年新乡村巧娘才艺展示暨第三季非遗购物月活动,届时将进行大荔乞巧民俗文化展示、非遗项目及产品展示展销、非遗摄影和“七夕”元素剪纸作品展、“鹊桥会—缘定终生”新婚宣誓、非遗文艺节目展演、传统纺织现场体验、同朝皮影戏展演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让广大群众乐享传统节日的魅力。
三秦都市报记者 张军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