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雄:誓让荒山“披绿衣”
2025-10-16 09:48:06来源:陕西日报编辑:高岗责编:王菲

闫志雄:誓让荒山“披绿衣”_fororder_16dd36a6-421a-4f3a-82ec-6afce3b367c7

  吴起县南沟村一隅(资料照片)

  在吴起县南沟村村史馆,有一张20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一座光秃秃的山头上,孤零零地立着一棵树。而现在,站在吴起县南沟村的山坡上看,昔日的黄土高坡,如今已满目葱茏,成为一片林海。

  这场巨变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闫志雄。他带领村民,用20多年的时间,将南沟村变成了绿意盎然、生态富裕的美丽乡村。

  “过去,去山上种地,连一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到。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村里人灰头土脸忙一年,有时还收不够一家人的口粮。”9月25日,回忆起20多年前的情形,闫志雄感慨不已。

  1996年,闫志雄当选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山秃、地贫、人穷,不种树咋办?日子再也不能这样过。”闫志雄说,只要山上有林,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地上有草,就能把水土存住。

  种树,势在必行。

  但种地、放羊,已是当地农民沿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要想改变并非易事。

  “祖祖辈辈都不种,为啥现在要种?”村民的七嘴八舌并没有动摇闫志雄的决心,他依然挨家挨户去动员,给大伙做思想工作。

  1998年,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提出。这让闫志雄更加坚定种树这件事。

  向黄沙“宣战”,誓让荒山披绿衣。那时,闫志雄没日没夜地带着村民量地退耕、上山种树。一棵接着一棵栽,一年接着一年干,南沟村的山头一点点绿了起来。

  1996年至2002年,南沟村累计造林1.6万亩。“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村”南沟村的造林经验被广泛推广。20多年来,在闫志雄的带领下,南沟村人在当地及邻近乡镇累计栽树10万多亩。

  好生态,给村民带来好收益。

  返乡青年刘虎靠着种山地苹果、林下养鸡,年收入突破40万元。

  “好山水就是发展底气,只有做到生态养民,才能巩固植树造林的成果。”闫志雄说。

  2018年,南沟村成立了吴起县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以南沟水库为中心的“一心八点”景区。卸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闫志雄担任公司董事长,带领南沟村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达150万元。截至目前,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累计突破600万元,为村集体创收超100万元。

  “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2万元。”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发力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谋划南沟村的未来。”

  今年五一、国庆中秋假期,南沟村接二连三地迎来旅游热潮。

  文艺演出、篝火晚会……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让游客过足了瘾,也让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薛志龙忙得不可开交。“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收入稳定还能照看家。”薛志龙说,“这都是好生态带来的好工作。”

  从“生态美”到“生态富”,南沟村的实践再次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陕西日报记者 周恒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