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与系统大会(CEAIS 2025)在西安召开 院士专家共探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新路径
2025-11-03 16:16:55来源:中国日报网编辑:王菲责编:王菲

  11月1日,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与系统大会(CEAIS 2025)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承办,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关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协办, 大会以“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为主题,汇聚了领域前沿方向展开深度研讨, 共同探讨技术发展与产业未来蓝图。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研究员、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蒋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主任夏莹杰、长安先导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姚胜;深圳信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文璞和西安西测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泽新等嘉宾出席大会。

  卢建军书记,戴琼海院士和郑南宁院士分别致辞。同济大学陈启军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与系统大会(CEAIS 2025)在西安召开 院士专家共探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新路径

卢建军书记致辞

  卢建军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具身智能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正突破传统认知边界,推动人机协同与虚实融合。西安交通大学自西迁以来,始终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在自动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深耕不辍,未来将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加大具身智能领域布局与人才培育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交大力量”。

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与系统大会(CEAIS 2025)在西安召开 院士专家共探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新路径

戴琼海院士致辞

  戴琼海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新拓展方向,正以环境感知、决策智能、算力支撑与行为行动的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从认知走向实践、从虚拟走向现实,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本次大会汇聚多方智慧,旨在促进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具身智能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中的落地应用,为构建智能社会注入新动能。

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与系统大会(CEAIS 2025)在西安召开 院士专家共探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新路径

郑南宁院士致辞

  郑南宁院士回顾了人类智能范式的演进历程,指出具身智能是机器与大模型深度交互的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智能化的关键路径。他呼吁科学界立足基础研究,加强跨领域协同,鼓励青年学者开拓创新,助力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会报告环节亮点纷呈,何友、孙凝晖、于海斌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围绕智能无人系统、面向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具身智能引领装备智能化发展等前沿主题作精彩报告,由陈启军教授、辛景民教授分别主持。何友院士系统阐述了智能无人系统从单一任务执行向自主感知、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高级阶段演进的趋势,强调未来将以知识驱动与意图理解为核心,助力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落实;孙凝晖院士梳理了我国高性能与智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积累,指出人工智能推动计算机体系结构迈向智能化新阶段,未来将构建“认知驱动—自我演化—价值优化”的计算新范式;于海斌院士提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从“感知理解”走向“认知行动”的根本跃迁,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体系将为高端装备智能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与系统大会(CEAIS 2025)在西安召开 院士专家共探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新路径

  本次大会设置15场专题论坛,覆盖“具身智能基础模型”“智能计算架构与芯片”“具身智能驾驶”“人形与仿生机器人”等尖端领域,同时特设博士生论坛,为新兴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注入行业新鲜活力。此外,大会还开设企业先进产品展示环节,芯片主板、机器人等最新技术成果集中亮相,让参会嘉宾直观感受具身智能前沿科技的魅力。

  作为我国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第二届CEAIS大会的圆满举办不仅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学术盛宴,更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演进的重要里程碑。大会汇聚了该领域的顶尖院士、资深专家与产业界人士。会议紧扣具身智能前沿研究,通过主旨报告、专题论坛等形式,深入探讨基础模型、世界模型、计算架构、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核心议题,充分彰显了具身智能技术对推动全球智能化变革的关键作用。大会以前沿视野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致力于贯通从学科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有力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融入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