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话乡愁
2025-11-04 11:25:26来源:陕西日报编辑:高岗责编:王菲

汉滨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古村新韵话乡愁_fororder_fe72afff-d9e2-4bcf-8157-5c8a66a637ca

汉滨区谭坝镇马河社区举办文旅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在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马河社区,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静静伫立。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10月28日,马河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文军介绍,马河社区古称马慌沟,得名于明代先民定居垦荒的传奇,后改名为“马湖沟”。明清时期,得益于汉江水运,此地成为秦楚商贸节点。清嘉庆年间,商人陈所进兴建徽派宅院,开设多种作坊,这里逐渐商贾云集。如今,马河社区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以其精美雕饰与独特格局,成为研究陕南社会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马河社区曾面临传统建筑老化、人口流失、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最多的时候,社区里近半数老宅闲置破损,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社区渐渐没了往日生机。”胡文军说。

  2016年,马河社区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场系统性保护修复工作拉开序幕。谭坝镇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2016年至2023年间累计投入731万元,分两期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修复不是简单翻新,而是要守住古村落的“魂”。谭坝镇党委书记李炀介绍,谭坝镇在古村落修复保护中始终秉持“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对陈家大院等核心建筑进行精细修缮。针对北部片区的4座夯土建筑,运用挂网加固、青瓦复建等工艺留住原始风貌;对村落入口处的14户农房,在保持传统外观的基础上进行宜居化改造,让老房子既有古韵又能住人。与此同时,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丹江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同步推进,村落人居环境得到全方位提升。

  “古村落光保护起来还不够,还要让村民在里面过得舒心、看到希望。”李炀说,当地探索“保护—利用—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径,整合生态、产业、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带动1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走进马河社区,从高空俯瞰,梯田叠金、远山含翠,村落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古朴恬静的田园画卷。

  “我们村的土壤肥沃,产出的稻米香甜软糯,市场认可度高。”马河社区返乡青年胡飞介绍。近年来,村里大力推广“稻油轮作”种植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还带动全村8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让传统农田焕发出新生机。

  产业基础夯实了,农文旅融合的路径也随之拓宽。如今,这片四季美景不同的梯田,已成为马河社区对外展示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游客循着社交平台上的风景与口碑,慕名而来,寻找他们心中的“诗意栖居”。

  “原本只是被社交媒体上马河社区的古村落和梯田美景所吸引。来了以后,那种融入日常的乡土气息,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来自西安的游客邓莲说。

  如今,马河社区建成研学基地、工匠工坊,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农事体验等活动,形成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格局。2024年,马河社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居民人均收入提高25%,实现生态美景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马河社区的蝶变,是汉滨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缩影。汉滨区有13个中国传统村落。2022年,汉滨区被列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汉滨区以“生态固本、文化铸魂”为理念,组建专家与工匠团队,按照“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保护格局,全过程保障传统村落修缮与文化传承。在修复中,当地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古建筑原貌,并探索出“产权人集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的“三个一点”保护资金筹措机制,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如今,传统村落颜值正转化为发展产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让传统村落的“记忆”传得更久,汉滨区启动了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建立影像库、搭建线上小程序,打造集视频、图片、文字介绍于一体的可视化系统。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能通过手机“云游”青砖黛瓦的古村落。这也为传统村落保护留下了珍贵的数字档案。

  “传统村落既要能吸引人,又要能留住人。”汉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高选说,汉滨区将继续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文章,沿着“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持续释放古村落的文化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陕西日报记者 齐珂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