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北端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奔腾的河水穿境而过,孕育出府谷这片肩负能源保供与生态保护双重使命的土地。榆林市府谷县将守护黄河安澜、筑牢区域生态屏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航向,在能源基地转型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中破局前行。

府谷县“黄河入陕第一湾”
从昔日的“煤尘飞扬”,到如今的“水清岸绿”,府谷以“刀刃向内”的决心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制度刚性守护绿水青山,以精准施策修复生态创伤。今日的府谷,正迈着坚实的生态步伐,让“黄河之滨”风景美的画卷徐徐铺展,让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着能源城市“向绿而生”的崭新篇章。
扛牢政治责任 筑牢生态根基
生态保护,责任是纲。府谷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全县全局发展核心战略位置,着力构建“层层抓落实、人人担责任”闭环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统筹部署全县生态环保工作,定期召开推进会、专题会破解难题,深入一线督导检查,把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
在此基础上,府谷县构建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及县直部门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核心指标,以“考核指挥棒”倒逼责任落地。先后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铁腕治污攻坚行动方案及水、气、土污染治理专项文件,量化任务、细化措施、厘清职责,为依法治污、科学保护生态提供坚实制度保障,让“生态优先”从理念变为行动自觉。

府谷沿黄石马川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项目
聚焦多域攻坚 破解污染难题
曾几何时,府谷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长期处于榆林市末位。面对压力,府谷县委、县政府打出系列“组合拳”,制定铁腕治污攻坚行动方案,创新引入“一县一策”驻点研究服务;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运用激光雷达溯源等科技手段,精准锁定春季扬尘、夏季臭氧、秋冬季细颗粒物等污染症结,实现“靶向治污、科学治污”;推行“75311”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对城区污染源实施精细化管控。如今,府谷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5年实现改善。截至今年10月底,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3.30,降幅达17.9%;优良天数达264天,同比增加37天,空气质量六项参数改善幅度均居全市前列,实现从“被动追赶”到“主动进位”的华丽转身。
黄河安澜,泽被万物。府谷县境内黄河干流全长108公里,“一河四川”流域覆盖全县3200余平方公里,守护黄河清水绿岸是重中之重。为此,府谷县持续深入开展河道“清四乱”,完成508个排污口溯源整治;成立黄河干支流流域水环境监督管理专班,创新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山西河曲县、保德县建立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的治污格局。目前,国控、市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实现达标;今年1月至10月,3个国控、1个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且黄甫川、清水川断面水质优于考核目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1%,让黄河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黄河府谷段河水清澈、群鸟嬉戏
作为工业大县,府谷县面临着固废治理的艰巨任务。府谷县积极探索“综合利用+矿坑回填”双路径,建成18个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年消耗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350多万吨,在建的4个项目投运后年消耗能力将再增400多万吨;筛选8个历史遗留矿坑用于煤矸石回填,总库容3400万立方米,可满足全县4.2年填埋需求。随着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昔日的“黑色污染点”正逐步变身“绿色覆盖区”,为县域土壤安全筑牢防线。
推动绿色转型 强化执法保障
治污先治源,转型是根本。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府谷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严格环评审批与精细排污管理推动产业绿色升级。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遵循“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近年来,府谷县累计受理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45个,优化黄河流域产业开发布局;积极引导企业推行“一证式”排污管理,核发排污许可证简化管理类36户,质量核查整改率、执行报告提交率均达100%,让产业发展始终“踩准”生态红线。
在问题整改上,府谷县坚持“问题不解决不松劲、整改不到位不罢休”,中央、省上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信访案件取得新进展。
执法与监测能力建设同步发力。坚持“无事不扰、帮扶指导”理念,运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先进手段实现“靶向执法、精准帮扶”;近年来,府谷县累计开展“固废亮剑”“百日攻坚”等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检查6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罚款7000余万元,全县未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监测网络持续完善,为科学治污提供精准支撑。
站在新起点,府谷县将继续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府谷新篇章。(文/图 高冠涛 李嘉怡)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