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千年的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保护现状堪忧,出路何在?

2016-07-27 11:11:11|来源:人民网|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屹立千年的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保护现状堪忧,出路何在?

  在乾陵、桥陵、建陵、崇陵可以看到大量的石刻,造型优美、气势恢宏。威风凛凛的石狮子,生动逼真的文官武官石刻,雕刻精美的翼马、鸵鸟,威武挺拔的华表,这一切都展示着1600多年前那个恢弘时代的威严。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名的唐史研究专家。在他看来,分布于关中平原北部的一座座唐陵是大唐帝国的一个缩影,集中地反映了唐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唐陵是现代人了解唐代的一个窗口,是留给当代乃至后世难得的历史财富。

  “唐十八陵的陪葬墓等级都非常高,出土文物丰富,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保护好唐陵对后世而言,意义特别重大。”王双怀坦言。

  对于唐陵的价值,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理解最深。提起唐陵,周魁英如数家珍。他所理解的唐陵不仅包含封土和石像,“唐陵是陕西文化中特色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每座陵园都是个庞大的建筑群,最核心的部分是封土及封土下的地宫,除此之外还有内城、外城,每个陵园都有献殿、乳台、阙楼,一座陵就是一座城,而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封土,陵区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共同构成了唐陵这一座座历史珍宝。”

  现实的忧虑:有些地面文物正在消失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历史、自然以及人为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陕西十八座唐帝陵中大多数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陵墓离生活区过近、陵墓封土垃圾较多、石刻缺乏有效保护、旅游发展与陵墓保护情况不协调等问题随处可见。

屹立千年的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保护现状堪忧,出路何在?

  在礼泉,唐肃宗的建陵,由于历史久远,神道已成了一个很深的沟壑,周围的村民沿沟壑两岸居住,陵墓两边的石像有的矗立在村民门口的麦地里,有的在村民的家门口。村民生产生活对陵区文物影响的痕迹较多,这给文物保护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